《爸爸爸》为韩少功中短篇小说精读,也是他创作三十余年的名篇汇粹。辑录了作家所有获奖中短篇作品,并收录了他全部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品。
其中韩少功的《归去来》获1985上海文奖;《鞋癖》获1991年上海文学奖;《余烬》获1993年上海文学奖。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爸爸爸》、《女女女》等作品,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邃的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韩少功,男,汉族,1953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1968年初中毕业后赴湖南省汨罗县插队务农;1974年调该县文化馆工作;1978年就读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任《主人翁》杂志编辑(1982)、副主编(1983);湖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1985);《海南纪实》杂志主编(1988)、《天涯》杂志社社长(1995)、海南省作协主席(1996)、海南省文联主席(2000)等职。现居海南。
主要文学作品有《韩少功系列作品》(九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含短篇小说《西望茅草地》《归去来》等,中篇小说《爸爸爸》《鞋癖》等,散文《世界》《完美的假定》等,长篇小说《马桥词典》,长篇随笔《暗示》,长篇散文《山南水北》。另有译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等。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0、1981),上海中长篇小说大奖(1997),全国鲁迅文学奖(2007),华语传媒文学大奖(2007)以及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字(2002)等。长篇小说《马桥词典》被两岸三地专家推选为.“二十世纪华文百部文学经典”之一。作品有三十多种外文译本在境外出版。
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韩少功塑造了一个外表丑陋,永远长不大的侏儒丙崽。丙崽只会说:爸爸爸,X吗吗。丙崽父亲因为嫌弃丙崽和他妈妈,离家出走,再也未归。一个孩子没了爸爸,只和母亲生活,在一个蒙昧无知,生存艰难的环境下,注定会受人欺负。“黑天良的,遭瘟病的,要砍脑...
评分 评分如果说西方文化的一个核心是二元对立,那么东方文化的核心便是混沌的统一。即使是截然不同的阴阳,也可以融合为一个整一的太极。 虽然说八十年代出现的寻根文学,同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一样,也是要以描绘乡土的劣根来引起疗救的意识。不同点在于,寻根文学中的乡土形象比以往...
评分《爸爸爸》这篇小说,让我完全掉入了一个凝固的社会空间。感受到的是最原始,最古朴的生活气息。,一代又一代的山寨人生活在这个充满了神秘和原始崇拜色彩的世界之中,始终保持着愚昧,蛮荒的远古意识和初民思想。人们思想封闭,停滞不前。只有巫师,权威的话语可以轻易的侵入...
评分“山里太静了。也许,寂静里才有歌的诞生。当对面山上出现了一个蠕动的红点或白点,山里人的问候只可能是一声含混的吆喝。当红点或白点渐渐消失,山里人没来得及讲出的话,永远没法讲出的话,只可能化作独自无奈的吟唱。他们知道听众实在太少了,实在太远了,歌声就会有一种尖...
看这些国内80年代崛起的作家作品,师承、脉络都很清晰,新时代里重读就觉得有些意兴阑珊了。倒是他们对于派别、具体文学-社会-政治问题的言论,与主流文学史叙述有所区别,或更值得看。
评分读之前以为是一本长篇小说 一气呵成 后来发现是中短篇小说合集 是知青文学
评分搞不清对这种该崇拜还是嫌恶了。
评分不喜欢
评分寻根文学+后WG式聊斋,可以看出寻根文学同时继承了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内容要素,但以不同的面貌表现出来——说受拉美魔幻影响,不如追溯回去我们的古典笔记小说传统——也是文学寻根之一种(阿城、韩少功、张大春:古代笔记传统) 所谓伤痕即WG在人身上留下的精神或肉体创伤或后遗症(如月光恐惧),聊斋式描述包括荒诞、发疯、鬼、穿越和误认、人变兽(新社会把人变成兽,对白毛女的逆反),共22篇。 推荐一读篇:爸爸爸、归去来、鞋癖、女女女、蓝盖子、北门口预言、领袖之死、余烬、山上的声音、故人、鼻血。 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好,山南水北好,爸爸爸也好。在我心里比余华也许还要高一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