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与现代文学史的重写

李泽厚与现代文学史的重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张伟栋
出品人:
页数:258
译者:
出版时间:2012-5
价格:26.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10054214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文学
  • 文学评论
  • 张伟栋
  • 重返书目
  • 重返Read
  • 李泽厚
  • 八十年代
  • 李泽厚
  • 现代文学史
  • 文学批评
  • 文化研究
  • 中国现代文学
  • 思想史
  • 文化转型
  • 理论研究
  • 文学理论
  • 现代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李泽厚与现代文学史的"重写"》主要内容包括:“思想史意义上”的李泽厚与“作为当代史一部分”的80年代现代文学;“启蒙与救亡”与80年代的文化逻辑;阴影下的历史重写:从“美学大讨论”到“思想史论”等。

作者简介

张伟栋,1979年生,黑龙江人,文学博士,现任教于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目录信息

绪论:“思想史意义上”的李泽厚与“作为当代史一部分”的八十年代现代文学 6
第1章:“启蒙与救亡”与八十年代的文化逻辑
一、李泽厚与八十年代的道路
1“作为过渡的八十年代”
2 知识分子群体与八十年代文化空间的重建
3李泽厚的线索
二、 “启蒙与救亡”的“文化政治”逻辑
1 “五四”的“文化政治”
2“救亡”的意识形态批判
3 何种“五四”?
三、“现代文学”运动的“文化政治”
1 作为当代史一部分的现代文学
2 现代文学研究的主体
3“五四”与“文革”的历史张力
第2章:阴影下的历史重写:从“美学大讨论”到“思想史论”
一、知识分子改造中的1956年“美学大讨论”
1历史的转换机制
2作为主导人物的朱光潜
3 裂隙中“实践论”
二、《批判哲学的批判》:主体论与八十年代的精神构造
1文革后的主体建构
2“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哲学论纲”
3主体论与八十年代的精神构造
三、《美的历程》:言语的政治与自我的伦理学
四、“思想史论”:“告别革命”与现代化的“借尸还魂”
第3章:“被压抑的现代文学”与“历史重评”
一、从“被压抑的现代文学”说起
1“历史的真实”与“政治正确”
2 文化领导权下的历史阐释
3 批判运动中的现代文学书写
二、“重评”的热潮与现代文学的兴起
1 “致读者”的历史向度
2 “史料中的真实”
三、 “修改”与“新编”:对1979年几本现代文学史的考察
1 教科书的编写
.2 “修改”
3 “新编”
第4章:李泽厚与现代化视角下的现代文学书写
一、李泽厚与现代文学的观念
1 1980年代现代文学的叙述框架
2第三代学者的登场
二、《二十世纪中国(大陆)文艺一瞥》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1“现代化的叙事”
2李泽厚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的主题
三、《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与“重写文学史”
1“重写文学史”的缘起和思想逻辑
2 思想成规内部的“突围”
结语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李泽厚与现代文学史的重写》首先确定了一个宏大的叙事背景——“八十年代”,并将“八十年代”视为“作为过渡的八十年代”。所谓“作为过渡的八十年代”,即是将“八十年代”置于新中国建立后“十七年”社会主义实践与“文革”对现代文学发展的限制与改革开放后20世纪90...

评分

《李泽厚与现代文学史的重写》首先确定了一个宏大的叙事背景——“八十年代”,并将“八十年代”视为“作为过渡的八十年代”。所谓“作为过渡的八十年代”,即是将“八十年代”置于新中国建立后“十七年”社会主义实践与“文革”对现代文学发展的限制与改革开放后20世纪90...

评分

《李泽厚与现代文学史的重写》首先确定了一个宏大的叙事背景——“八十年代”,并将“八十年代”视为“作为过渡的八十年代”。所谓“作为过渡的八十年代”,即是将“八十年代”置于新中国建立后“十七年”社会主义实践与“文革”对现代文学发展的限制与改革开放后20世纪90...

评分

《李泽厚与现代文学史的重写》首先确定了一个宏大的叙事背景——“八十年代”,并将“八十年代”视为“作为过渡的八十年代”。所谓“作为过渡的八十年代”,即是将“八十年代”置于新中国建立后“十七年”社会主义实践与“文革”对现代文学发展的限制与改革开放后20世纪90...

评分

《李泽厚与现代文学史的重写》首先确定了一个宏大的叙事背景——“八十年代”,并将“八十年代”视为“作为过渡的八十年代”。所谓“作为过渡的八十年代”,即是将“八十年代”置于新中国建立后“十七年”社会主义实践与“文革”对现代文学发展的限制与改革开放后20世纪90...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新时期以来精神源泉的李泽厚,在以美学——审美性、伦理学和认识论三个角度在重塑主体性,为80的话语实践提供了思想意义的可能性和理论图景上的原初架构。因而,李泽厚的意义在如今非但没有穷尽而沦为大学教材上的三个铅字,反而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越来越清晰为我们提供思想——文化意义上的自我参照。栋哥赠书,博士论文,拜读完毕,对我而言的实际意义就是史料上的价值,没有真正意义上越出我对李泽厚的基本理解。

评分

作为新时期以来精神源泉的李泽厚,在以美学——审美性、伦理学和认识论三个角度在重塑主体性,为80的话语实践提供了思想意义的可能性和理论图景上的原初架构。因而,李泽厚的意义在如今非但没有穷尽而沦为大学教材上的三个铅字,反而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越来越清晰为我们提供思想——文化意义上的自我参照。栋哥赠书,博士论文,拜读完毕,对我而言的实际意义就是史料上的价值,没有真正意义上越出我对李泽厚的基本理解。

评分

作为新时期以来精神源泉的李泽厚,在以美学——审美性、伦理学和认识论三个角度在重塑主体性,为80的话语实践提供了思想意义的可能性和理论图景上的原初架构。因而,李泽厚的意义在如今非但没有穷尽而沦为大学教材上的三个铅字,反而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越来越清晰为我们提供思想——文化意义上的自我参照。栋哥赠书,博士论文,拜读完毕,对我而言的实际意义就是史料上的价值,没有真正意义上越出我对李泽厚的基本理解。

评分

张伟栋有哲学专业的底子,又跟了程光炜老师研习当代文学史,知识结构还算不错,值得一读。

评分

作为新时期以来精神源泉的李泽厚,在以美学——审美性、伦理学和认识论三个角度在重塑主体性,为80的话语实践提供了思想意义的可能性和理论图景上的原初架构。因而,李泽厚的意义在如今非但没有穷尽而沦为大学教材上的三个铅字,反而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越来越清晰为我们提供思想——文化意义上的自我参照。栋哥赠书,博士论文,拜读完毕,对我而言的实际意义就是史料上的价值,没有真正意义上越出我对李泽厚的基本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