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生动地展现出被"五四"唤醒的一代知识青年在中国现实社会里走投无路的境况。如果不经过一场革命的洗礼,所谓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都只能是镜花水月。
柔石(1902~1931),浙江宁海人。原名赵平复,门前曾有一块小石桥,上镌“金桥柔石”,所以就曾以“柔石”、“金桥”为笔名。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二月》、《三姊妹》、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1931年1月17日被捕,2月7日深夜,被国民党枪杀于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终年30岁,成为“左联五烈士”之一。两年后,悲愤总时时袭击着鲁迅先生的心,他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成了对烈士永远的怀念。
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老师联合推荐的《二月》,还是很值得读的。觉得游离于文嫂和陶岚的萧涧秋毫不卑劣,因为他对每一个人都认真,或者说像圣人一样的单纯,但在他这样单纯的行为下产生的任何结果他都没有办法负责。路说“真正的爱情是利他的”,这样的爱情他只在萧和文嫂身上...
评分想要激起浪花者,才会意识到生活是一潭死水。 “在他身上,我第一次见到了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 柔石之继承了五四的精神,在于相信天下有一种叫做博爱的东西,是古来所没有的。所以他把萧涧秋先生放到了无知的芙蓉镇里,放到了那沿袭了古来的传统的村山僻野中,于是萧便把...
评分这本书还好看,个人看了一点,光看了随书附带的光盘,每个人都需要艰难地走出那一步,希望自己也能尽快走出一条光明大道
评分柔石的《二月》,用的是外乡人怀着“走异路,逃异地,寻求别样的人们”的相对乐观的憧憬,来到与己异质的某地,却发现自己孑然一身,与一整个原先严丝合缝地运转着的齿轮机械搏斗,最后心有余而力不足,如鲁迅所说,像“一粒石子”,无可奈何地“轧了几下,发几声响”,被弹了...
评分有关柔石小说《二月》的经典性阐释,通常会将作品中主人公归纳为人道主义、启蒙者或是多余人的形象。借助我个人的阅读经验,我对以上的身份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疑问;主人公既不像多余人那样懦弱无为,相反有所行动;同样,也并非人道主义者和启蒙者那样完美,反倒隐隐让我察觉...
好人。文人浪漫。 !!! !!! !!!
评分《我心在高原》 弹琴那段
评分萧涧秋对于感情是软弱的、摇摆的、自我的,而陶岚是勇敢的、热情的、蓬勃的,年轻寡妇是刚烈的。
评分2、
评分失去任何生存空间之后,从痛苦中收获的知识分子。何枝可依?无树可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