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在西方现代文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生前在德语文坛上几乎鲜为人知,但死后却引起了世人广泛的注意,成为美学上、哲学上、宗教和社会观念上激烈争论的焦点,被誉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论年龄和创作年代,卡夫卡属于表现主义派一代,但他并没有认同于表现主义。他生活在布拉格德语文学的孤岛上,对歌德、克莱斯特、福楼拜、阳思妥耶夫斯基、易卜生、托马斯・曼等名家的作品怀有浓厚的兴趣。在特殊的文学氛围里,卡夫卡不断吸收,不断融化,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风格”。他作品中别具一格甚至捉摸不透的东西就是那深深地蕴含于简单平淡的语言之中的、多层次交织的艺术结构。他的一生、他的环境和他的文学偏爱全都网织进那“永恒的谜”里。他几乎用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眼睛去看世界,在观察自我,在怀疑自身的价值,因此他的现实观和艺术现显得更加复杂,更加深邃,甚至神秘莫测。
布拉格是卡夫卡的诞生地,他在这里几乎度过了一生。到了生命最后的日子,他移居到柏林,试图摆脱不再是卡夫卡的布拉格。不管怎样,跟他的同胞里尔克和韦尔弗相比,卡夫卡与布拉格保持着更长时间和更密切的联系。在这个融汇着捷克、德意志、奥地利和犹太文化的布拉格,卡夫卡发现了他终身无法脱身的迷宫,永远也无法摆脱的命运。
《卡夫卡文集 诉讼.美国(第2卷)》:卡夫卡生前鲜为人知,他的作品也未受到重视,可在他身后,文名鹊起,蜚声世界文坛;他的崇拜者们一次次掀起“卡夫卡热”。他的《城堡》、《美国》、《诉讼》、《变形记》等小说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对现代派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被推崇为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被人们称为“作家中之作家”;他的许多小说已成为许多作家必定研读的作品,被人们说成是“需要用心去阅读的作品”。
人是不能相互理解的。 不一定是因为故意欺骗/隐瞒 比如K.和律师 (立场,角度) 比如K.和法院 (徒劳,单向) 比如K.和意大利同行 (语言) 比如K.和K.自己(自欺) 看到后面发现书里碰巧也分析了一个例子: 乡下人不理解守门人 守门人没有故意欺骗 (甚至受骗的是守门人)...
评分最好的作品,要么是医生写的,要么是病人写的。 只有神才不生病。 可是不生病的神是不会写诗的。 我不想回避疼痛。因为对痛的感受,也是珍贵的。 卡夫卡的小说如同一个无法理解的病句。 无法被认可和接受。 病句反而有另外一种美:反常规的美,反传统的美。 卡夫卡是消极的。 ...
评分 评分 评分我读的是漫步文化2015年10月姬健梅译本。 卡尔·罗斯曼经历的两次重大驱逐,似乎并不是为了使他得以流放,而是要赋予他观察和经历的角色,这个观察者自然也可以被称之为做梦人,如若被父母驱逐遣往美国是一次明显意义上的流放的话,而舅舅的驱逐,才真实地赋予了卡尔·罗斯曼...
小学五年级 在我们语文老师教唆下买得此书
评分小学五年级 在我们语文老师教唆下买得此书
评分初读卡夫卡的艰涩感受。不过某些场景还是很喜欢。嗯,以后要继续读他的作品。
评分喜欢捷克、喜欢布拉格、也就喜欢卡夫卡。对其中的翻译报怀疑态度。
评分初读卡夫卡的艰涩感受。不过某些场景还是很喜欢。嗯,以后要继续读他的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