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拔弩張的盟友

劍拔弩張的盟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作者:[美]齊锡生
出品人:
頁數:808
译者:
出版時間:2012-6-1
價格:89.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09731772
叢書系列: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研究叢刊
圖書標籤:
  • 曆史
  • 中美關係
  • 二戰
  • 齊锡生
  • 中國近代史
  • 軍事
  • 中國現代史
  • 近代史
  • 懸疑
  • 權謀
  • 背叛
  • 盟友
  • 鬥爭
  • 心理
  • 陰謀
  • 反轉
  • 人性
  • 暗流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20磨一劍年,70歲高齡再齣新作。齊锡生1991年曾在大陸齣版瞭《中國的軍閥政治(1916-1928)》,該書曾為人們重新瞭解這段軍閥混戰時期的曆史真實"很有幫助"。《劍拔弩張的盟友》一如既往地改變諸多以往對抗戰時期中美同盟關係的認識。如蔣介石抱持什麼心態接受美國的幫助?美國齣於何居心給予蔣介石的各種支持?有些什麼附加條件?本書以曆史的細節揭示二者同盟關係背後劍拔弩張的真實與內幕,重塑中美之間的微妙。

堪稱解讀戰時中美軍事同盟關係最優秀的曆史作品。一是資料收集宏富,以大量原始資料為依據,且兼有中美雙方的;二是抽絲剝繭,層層推進,以紮實的資料為基礎,細緻分析中美軍事同盟建立、運作、問題及其雙方責任所在。全麵檢驗過去曆史論著的客觀性,如最大程度地還原蔣介石與美國之間的關係,以及史迪威與中國關係等的曆史真相。

文字細膩流暢,敘事生動。這既是一本優秀的學術著作,也是一本優秀的曆史普及讀物。該書之所以成為"2011年度颱灣最暢銷的曆史著作",就在於齊先生對語言文字超強的駕馭能力,將許多史實和觀點以講曆史故事這種生動的敘事方式錶達齣來。

太平洋戰爭爆發及中美建立軍事同盟關係,不但使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和西方強國形成實質性的政治軍事閤作關係,而且在抗日戰爭的最後四年中,幫助中國從一個在生死邊緣掙紮的半殖民地國傢躍升為世界四強之一。

這個變化如何産生?其過程有怎樣的特色?中美兩國處理同盟關係的基本態度有哪些不同?二者之間的互動行為對於同盟關係的效率産生何種影響?這是作者試圖解答的問題。

在已有的曆史著作中,美方學者,特彆是美國軍方學者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或囿於史料,或處於偏見,他們的曆史重建以維護量美國利益為主,與曆史真實是較大的距離。中國的作品,限於史料,很多問題的闡釋語焉不詳。

本書作者有關這一問題的中文、英文基本史料及相關史料進行瞭充分的搜集、對比、辨析,對重大曆史事件的過程做瞭細膩的梳理,在很多問題做齣瞭與傳統史學(尤其是美國學者的觀點)不同的敘述,為我們重建瞭全新的戰時中美軍事閤作關係的"曆史現場"。

作者認為,太平洋戰爭時期,美國在政策層次上, "利益交換"概念模糊不清,領袖們經常異想天開,不肯務實求知甚至自作聰明,還自以為是。再加上種族優越感作祟,吝於作閤理的投資。在執行層次上,它用人失當,導緻作風粗糙,無端樹敵,反而責怪他人不順從。

美國對華政策的製定和執行也並非一般人想象的那樣"製度化",很多偶然的因素,非製度化的運作,時常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一些當事人的個性,如史迪威的個人性格,也在這個時期的中美軍事同盟關係中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

著者簡介

齊锡生,早年畢業於颱灣東海大學,後赴美國深造,主修國際關係和政治學,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1967年-1992年任教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1992-2002年參與香港科技大學的建校工作並任曆史係主任。研究興趣包括中國近代以來的內政外交問題、國際關係理論和軍備戰略問題。代錶作有:《中國的軍閥政治》(1991)。

圖書目錄

作者的話
寫作凡例
前 言 珍珠港事變前中國之縮影
壹 中國外交處境
貳 國內情況
叁 蔣介石作為中國領袖的真相與幻象
第一章 太平洋戰爭爆發及中國的反應
壹 日本攻擊珍珠港消息傳到中國時
一 蔣介石個人的反應
二 中國在宣戰前的考慮
三 中國無法說服蘇聯參戰
貳 蔣介石早期對於建立同盟關係的樂觀和努力
叁 同盟關係的第一株毒草:對中國的排斥
一 中國對盟邦歧視的不滿
二 中國擔心被邊緣化
三 一個粉飾工作的失敗:熊式輝代錶團的尷尬
四 中國對於遭受排擠反感的原因
肆 中英摩擦不斷升級
一 對英國強盜行徑的憤怒
二 緬甸與東南亞
三 中國對英國動機的疑懼
伍 中國決心親美
一 美國軍援
二 馬格魯德將軍的角色
三 美國財政援助
陸 小結
第二章 派一位美國將軍到中國戰場
壹 蔣介石邀請美國派軍官擔任中國戰區聯軍參謀長
一 蔣介石提齣邀請的動機
二 對人選品質的要求
三 對職務的界定
貳 美國最初的反應:莊穆將軍的遴選過程
一 莊穆將軍之入選
二 莊穆的對華方針
三 莊穆提名程序的突然終止
叁 中美對派華軍官職稱內涵的談判
一 美國把職務範圍逐漸擴大化和復雜化的過程
二 中美兩國所強調的重點大相徑庭
肆 史迪威獲得新任命
一 史迪威的入選
二 史迪威的專業素養
伍 史迪威對中國的態度
一 史迪威對其使命最初的觀感
二 中國人對史迪威任命的樂觀反應
陸 史迪威赴華履新
柒 小結
第三章 第一次緬甸戰爭:1942年1~4月——同盟國軍事閤作的睏難
壹 第一次緬甸戰爭在中美同盟關係中的重要性
貳 珍珠港事變前有關緬甸防務的計劃
一 中國的計劃
二 英國的計劃
叁 珍珠港事變後盟軍在緬甸的閤作
一 中國主動采取的行動
二 英國的反應
三 開戰初期中國對空中運輸路綫的探索和美國的反應
四 中國加緊準備在緬甸作戰
肆 戰爭的初期:1942年1~2月
伍 戰爭全麵展開:1942年3月
一 蔣介石視察緬甸前綫
二 史迪威開始工作
三 英國的防務安排
四 仰光淪陷及其影響
五 史迪威拿到指揮權
六 史迪威和蔣介石之間開始分歧
七 英國因素再度抬頭
陸1942年4月:戰局大變
一 蔣介石與史迪威之間的摩擦與妥協
二 戰局日益險峻
第四章第一次緬甸戰爭:1942年5~6月——慘敗及其影響
壹 同盟國戰綫總崩潰:1942年5月
一 史迪威拋棄中國軍隊脫離戰場
二 美國人指控羅卓英臨陣潛逃
三 史迪威跋涉赴印度的神話
貳 中美雙方對緬甸戰爭最初評估的差異
一 美國人的觀點
二 戰爭進行中的主要分歧
三 中國觀點的逐漸形成
叁 中國憤怒的升級
一 史迪威的第一份報告
二 蔣介石最初的反應
三 蔣介石心情的大起大落
四 6月15日的重要會談
五 蔣介石企圖改變與史迪威關係的失敗——6月24日的會談
肆 中美兩國對於緬甸戰爭不同的期望
一 史迪威的期望
二 中國人的期望
三 文化和個性的衝突
伍 緬甸戰役對中國的影響
一 史迪威對中國實況的認知
二 緬甸戰敗對蔣介石的當下和長遠影響
三 蔣介石麵臨的政治風險
第五章 中美關係危機迭起:1942年6~7月
壹 中國不斷高漲的怨憤
貳 中國對美國軍火和飛機供應指望的落空
一 蔣介石和史迪威6月15日的會談
二 中國長期以來對美國軍火的期望
三 中國在1942年中期對軍火要求的新動機
叁 美國飛機的移防
肆 “三項要求”:一個經過加工處理的“危機”
一 6月29日的會談
二 蔣介石“三項要求”的意圖
三 史迪威對“三項要求”的看法
伍 一個新危機:史迪威名目繁多的職權
一 對於危機起因互相矛盾的記載
二 史迪威不請自來的聲明
三 中國人的反應
四 原始安排的漏洞和事後的補救
第六章 居裏的和解之旅:1942年7~8月
壹 居裏訪華的背景
一 緣起
二 宋子文反對居裏使命
三 蔣介石的態度
貳 會談初期的攻防戰
一 雙方集中火力相互攻擊
二 居裏意圖改善中英關係心願的落空
叁 中美關係衝突的重點
一飛機移防和“三項要求”
二 史迪威的多重職務
肆 一個節外生枝的乾擾:宋子文涉嫌扣留羅斯福電報
一 居裏提齣指控
二 宋子文的迴應
三 史迪威的反應
四 電報事件對居裏態度的影響
伍 居裏改變策略
一 居裏探索新的解決方案
二 蔣介石的迴應
三 一個過渡性的安排
陸 居裏使史迪威職權問題變得復雜化
柒 居裏訪問的結束
一 居裏的成就
二 居裏訪華時的所見所聞
三 居裏嚮蔣介石透露的訊息
捌 蔣介石對居裏的觀感
一 最初的反應
二 西方人就是不同
三 父子關係的比喻
四 蔣介石的綜閤印象
第七章 計劃第二次緬甸戰爭:1942年6月~1943年6月
壹 早期作戰計劃
貳 最初構想:英美承諾和中國立場
一 蔣介石開始行動
二 盟邦好整以暇的反應
三 史迪威的反應和努力
四 英美同意在1943年3月開戰以及蔣介石的反應
叁 同盟國開始從承諾中退縮
一 英國興趣降低的先兆
二 美國輕聲細氣的勸告和英國暴跳如雷的響應
三1942年底——史迪威心情與態度開始劇烈改變
肆 同盟國在緬甸利益的對比
伍1943年初——原始作戰計劃開始縮水
一 美國開始壓迫中國接受縮水的作戰計劃
二 玄機初顯——緬甸戰爭與太平洋地區戰爭緊密關係的開端
三 同盟國訂齣新的開戰時間錶:1943年11月
四 蔣介石的反應和期望
陸 1943年5月——一個不尋常的月份
一 陳納德—史迪威在華盛頓的辯論
二 羅斯福找蔣夫人進行秘密交易
三 三叉戟會議經過和成果
柒 小結
第八章 虛幻的樂觀和實質的衝突:1943年6月~1944年6月
壹 緬甸作戰計劃重現曙光
一1943年7~8月:接踵而來的好消息
二1943年8月底的魁北剋會議
三 作戰計劃推進的跡象
貳 宋子文的失勢
一 宋子文試圖撤換史迪威的努力
二 第一迴閤:宋子文加緊在華盛頓的努力
三 第二迴閤:宋子文在印度的活動
四 第三迴閤:宋子文在重慶發動攻勢
五 宋氏姐妹神秘的角色
六 宋子文付齣代價:被打入冷宮
七 美國的備用方案
八 1943年10月事件的正麵影響
叁 在開羅討價還價
一 中國在開羅會議前的準備工作
二 緬甸是蔣介石的主要目標
肆 德黑蘭會議導緻計劃改變
一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最初反對德黑蘭決定
二 史迪威和羅斯福在開羅會談
伍美國對緬甸戰爭的新態度
一 史迪威建議縮小緬甸戰爭範圍
二 羅斯福開始變調
三 蔣介石的睏境
四 蔣介石的動機和盤算
陸 美國開始翻臉
一 第一波攻擊
二 後續的攻擊行為
三 事關美國自身的利益
目 錄(下冊)
第九章 第二次緬甸戰爭(1943年鼕~1944年鞦)及其影響
壹 戰爭終於展開
一 同盟國的作戰目標
二 日本的作戰計劃
三 盟邦要求中國伸齣援手
四 史迪威對緬甸戰爭的個人動機
五 美國的官方說詞
六 美國壓力升級和中國入緬作戰
七 緬甸戰爭和中國本土作戰之間的緊密關聯
貳 緬甸戰爭和中國的國傢利益
一 嚮中國運送補給品
二 戰爭時機的考慮
叁 緬甸戰爭事關美國切身利益
一 太平洋戰場的日趨重要
二 太平洋戰略的明朗化
三 緬甸和美軍在太平洋地區挺進的關聯
肆對緬甸戰爭的另外一種評估
一 中國承諾的內容
二 史迪威和中國遠徵軍的貢獻
三 第一次緬甸戰爭的後遺癥
四 中美兩國國傢利益的相輔和相悖之處
第十章 美國爭取對全部中國軍隊的指揮權
壹 念頭的起源
一 羅斯福的官方理由
二 華萊士的報告
三 史迪威和英國人關係的日益惡化
四 史迪威令馬歇爾陷於睏境
五 史迪威的窘境
六 史迪威對中國戰區的漠視
貳 史迪威對中國戰區重新燃起的興緻和齣奇製勝的手法
一 史迪威轉敗為勝的奇謀
二 馬歇爾的催化功效
三 馬歇爾替總統擬就的電文稿
四 羅斯福的要求
叁 蔣介石的響應和提齣的條件
一 蔣介石的感情反應
二 蔣介石提齣的條件
三 赫爾利作為斡鏇人
肆 美國加緊施壓要蔣介石交齣軍權
一 史迪威休假期間的閑情逸緻
二 華盛頓加緊壓力
伍 蔣介石“辭職”的念頭
陸 中國轉移指揮權的步驟
一 蔣介石幕僚的建議
二 蔣介石扮演的角色
柒 8月到9月中旬的談判
一 蔣介石接見赫爾利與史迪威
二幾項初步共識
捌 談判遇上波摺
一 租藉法案物資的控製權
二9月15日的交鋒
三 史迪威加大賭注
玖 攤牌前夕的狀況
第十一章 蔣介石和史迪威最後的攤牌
壹 史迪威撤職在曆史上的重要性
貳 羅斯福9月19日信件的來曆
叁 羅斯福9月19日信件的內容和送達方式
肆 蔣介石的反應
伍 赫爾利逐漸撤迴對史迪威的支持
一 蔣介石和赫爾利在9月24日的會談
二 蔣介石9月25日的備忘錄
三 孔祥熙9月28日的報告
四 霍普金斯的介入
五 中國其他領袖的介入
陸 史迪威的感受和對策——發動攻勢
一 史迪威對中國的直接懲罰
二 史迪威利用中國共産黨作為討價還價的工具
三 史迪威嚮馬歇爾求助
柒 史迪威9月29日以後的局部讓步
捌 羅斯福再度介入
一 白宮的補救措施
二 馬歇爾挽救史迪威的最後努力
三 羅斯福在10月5日提齣妥協方案
玖 最後的掙紮
一 蔣介石斷然拒絕
二 史迪威最後的努力
三 赫爾利介入危機的過程和深度
四 羅斯福對史迪威的支持逐漸消失
五 羅斯福最後的決定
拾 史迪威在美國所受的冷落
第十二章魏德邁的新途徑——並非太少,確實太遲
壹 魏德邁為人處事與史迪威不同之處
一 魏德邁的背景
二 魏德邁在東南亞戰區的工作經曆
三 建立在華美軍的有效機製
貳 魏德邁如何處理他與蔣介石及馬歇爾的關係
一 中國人眼中的魏德邁
二 魏德邁與馬歇爾的新關係
三 居間改善蔣介石與馬歇爾之間的關係
叁 魏德邁改革的內容
一 改造中國軍事體製
二 中國軍隊應該有多少?哪些部隊應該接受整改?
肆 魏德邁的成績單
一 指揮權及相關事務
二 美國與中國共産黨的接觸
三 一個新而務實的互惠關係
伍 日本投降前夕的中國戰區
第十三章 結論
第一部 贏得戰爭
壹 同盟國的凝聚力
貳 中美同盟的特性
一 同盟關係對於兩個國傢不同的意義
二 兩國之間不同的心態與運作方式
三 同盟關係的成果
第二部 處理同盟關係
壹 政策目標
一 美國的目標
二 中國的目標
貳 觀感與假設
一 美國軍部的基本方針——小幅投資,大幅收成
二 尋找一個閤理策略的理論基礎:史迪威的利益交換原則(quid pro quo)
參 史迪威對於中國政府及蔣介石的認知與假設
一 中國是否無意繼續抗日?
二 蔣介石個人品質是中國軍事改革最大的阻力?
三 中國政府與外國專傢間的閤作態度問題
四 造成中美衝突的其他原因
肆 中國的政治軍事現實與蔣介石軍事改革的限度
一 中國的政治軍事環境
二 蘭伽訓練基地的優異成果
三 雲南省遠徵軍的改革努力
四 在中國其他地區的軍事改革工作
第三部 中美戰時軍事閤作關係的總結
壹 美國政策理論上的睏難
貳 政策運作的睏難
叁 個人因素的重要性
肆 中國的失敗與成就
參考書目
人名事件地名對照錶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转自《南方都市报》 http://gcontent.oeeee.com/0/4a/04ad4a14ba8032dc/Blog/a2c/442a10.html 正如齐锡生教授所希望的那样,《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1941-1945)》一书,无论是从史料爬梳所得出的史实,还是建立在严密的分析中得出的结论...  

評分

转自《南方都市报》 http://gcontent.oeeee.com/0/4a/04ad4a14ba8032dc/Blog/a2c/442a10.html 正如齐锡生教授所希望的那样,《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期间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1941-1945)》一书,无论是从史料爬梳所得出的史实,还是建立在严密的分析中得出的结论...  

評分

转载《北京晨报》的短评 齐锡生1991年曾在大陆出版了《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轰动一时。本书20年磨一剑,又是一部力作,改变以往诸多对抗战时期中美同盟关系的认识。如蒋介石抱持什么心态接受美国的帮助?美国出于何居心给予蒋介石提供支持?有什么附加条件?本书以...  

評分

作者在自序中说(大意),他有感于先人研究中的中文资料不足,于是发奋读双方双语史料,发觉前人引用多有偏颇或误读,才决定“严格基于史料”,重新梳理这段历史,而不是直接给出是非曲直的判断。 但读下来,觉得作者并未遵循这条戒律。每个事件每段章节,都是先给出自己的评...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史料較為全麵,分析細緻深入,顛覆瞭學界之前由史迪威單方麵材料支撐起的對史迪威事件的認識

评分

滿五分。

评分

讀得好難過啊。 1942年6月宋子文就意識到史迪威的問題,建議蔣撤換史。但是由於蔣的個性、處事風格等各種原因,直到1944年10月纔史迪威纔被撤離中國。史迪威在中國的兩年多,給中國抗戰造成的傷害無可彌補。中國1944年在豫湘桂戰役付齣的慘重代價,與此也有密切關係。 讓人憤怒的還有,史迪威竟然在主流的曆史評價中享有那麼高的地位!

评分

學者寫的書,有點類似精緻的平庸。

评分

弱國無外交,這句話永遠是真理。蔣委員長受瞭大委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