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偌大的伦敦城,他和她,本来只是两个渺小得几乎没有可能相交的点。他突发奇想,想白描一个偶然邂逅的普通女子的人生,完成一部前无古人的传记。她渴望倾诉,愿意成人之美,任他拿一枚放大镜一寸一寸地洞察自己的悲欢。原来,再琐碎的生活里也有惊心动魄,再激烈的情感到头来也只会愈嚼愈淡。凡人传记?爱情故事?人生漫谈? 读阿兰•德波顿的小说《亲吻与诉说》,总是匪夷所思地被他触到了痒穴和痛处,眼前却是一张,没有表情的脸。
如约翰生博士所言,德波顿是那种可以为扫帚作传的作家,在他的笔下,扫帚也是活的。 ——《观察家》
通过其独具魅力的写作艺术,德波顿探索了人类由于无法相互理解而产生的悲喜剧,让我们对自己不再那么陌生。——《星期日泰晤士报》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述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术》(2002)、《身份的焦虑》(2004)、《幸福的建筑》(2007)、《工作颂歌》(2009)、《机场一周:希思罗日记》(2009)。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以及其他一些国际性的文学奖项等。目前定居伦敦北部。
学校图书馆借的,6月1日看的,李欣频老师推荐的。 两岸都出了他的书,只是译名有些出入。确实是位才子,很博学。最大的特色,就是能在小说中加入许多人家未必知道的东西。 很博学,我承认。才子,我也承认。但看多了,也就觉得:老套路,没心意。 8.6.8晚写于外公家
评分如果可以,我很乐意对你读一些这本书里的句子给你听。然后问你,可不可以媲美陈老师的《DEMO 3》了呢。这是我在一开始就有的感触,句子里跳跃着的小聪明的节奏,洋溢着听觉的美好。 相比作者的其他作品,我认为这是最“顺眼”的作品了,比起现在让我停滞不前反复思量并且有时需...
评分写好人生也许和过好人生一样难。传记作家对传记主人公的兴趣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少有的,“假如你不爱他们,你就不会追随他们----至少不会追随很远”。理解别人就是一个最普通但复杂而又有趣的过程。 渴望了解别人的好奇心是避开自省的好方法----你可以用被允许引用、描写的...
评分 评分《亲吻与诉说》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样,都像成书当下的时代精神,跟米兰昆德拉相比,德波顿的当下无疑更世俗、离物质更近,如果要问“贴近物质的精神是什么样的”,我想或许就是这样的。
评分太狡猾也不是好事。
评分看不懂!
评分我们渴望被人了解,又害怕被人了解。
评分对着身边的人,每日一点一点挖干净果皮里面的肉,一边还把自己最爱的沙发让给她来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