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上海人,1954年生于南京,次年随母亲茹志鹃迁至上海读小学,初中毕业后赴安徽淮北农村插队,后调地区文工团工作,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1978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平原上》,1986年应邀访美。主要著作:《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流逝》、《小鲍庄》、《小城之恋》、《锦锈谷之恋》、《米妮》等小说集及《69届初中生》、《纪实与虚构》《长恨歌》(获茅盾文学奖)等长篇小说。作品曾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98年并获得首届当代中国女性创作奖。
王安忆的小说,多以平凡的小人物为主人公,表现他们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经历与情感。“理解”与“爱”是她的创作宗旨。在艺术表现上,她的早期小说多感情抒发,近期创作则趋于冷静和细致。
《富萍》讲述的是"文革"前--一九六四年、六五年的故事。当时的上海社会组织很严密,王安忆从一个特别感兴趣的题目--移民入手,描述上海人怎样到这个城市来聚集。分头写了许多上海中层、底层的市民,描写他们以什么样的理由来到上海,又如何慢慢居住下来。
小说里的富萍从小没有父母,在亲戚家长大,她因为和"奶奶"的孙子有婚约来到上海,富萍外表木讷,在内心却处处透着聪慧,表面上柔顺,骨子里却是倔强的,事事都有自己的主张,她周身上下都散发着青春的气息,透着一股子鲜艳的乡气。
诚如王安忆说过,正是那片灰色的、逼仄的弄堂,造就了整个上海,正是那些琐琐碎碎切切擦擦,成就了所有的上海人。 王安忆非常擅长写波澜不惊的生活。张爱玲有一根绣花针,她亦有一根绣花针。张爱玲的绣花针是描龙画凤,在大红的绸缎上刺下炫目的金银色,其实有一些残...
评分 评分富萍家境可怜从小便无父无母,一人从扬州乡下来到上海,投到未婚夫李天华在上海帮佣的祖母处。在上海的日子里,富萍增长了见识,她慢慢地对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安排的未来的婚姻前景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和不满,她与李天华奶奶间的隔阂也一天天加深,她在忍无可忍之际出走,决心...
评分活着的写字的这一代女人里,连男人也算上,看来看去,只有王安忆是心服口服。她的细节真是太叹了。 不是《富萍》这会儿才觉得,很久以前的《上种红菱下种藕》,更早的还有《文工团》,《蚌埠》。再早也不喜,就从来没觉得“三恋”时代有什么意思,应该是从《天仙配》开始改变印...
评分王安忆的作品,绝对不能一目十行地看,因为她的功力本身就是体现在每一字、一词、一句的细水流长里。她的作品一般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米尼》是特例),但浓墨重染的是心理、百姓生活、日常景色的精心描绘。 富萍一直在漂泊,因为她的生活始终被安排着,而不是自主选择着,...
很淡很平实
评分我怎么觉得这本那么好看呐,字字句句都是戏味。
评分王安忆对作品人物的相面及心,用放大镜立体细观、体察人物的效果,真是工笔重彩。她笔力又够,可以感觉到几乎是她手写了她想,有这样的文字能力和表达天赋,真是值得艳羡。然而有了这样的本事,不舍得不用,又欠缺点控制和布局,小说就容易絮了。人物像活人被关在密封的小小微缩景观里,你看他们生动无比,纤毫必现,但是空间就这么大,去不了别处。
评分她一个人有些茫然而倔强地逃开了定下的婚约,欠了些信义,也遭人背地里闲说了几日,幸好旁人都是健忘而多少有些宽容的,于是渐渐有了主意和自己的生活。
评分【2015.11.22~11.25】篇幅不长,但由于集中在富萍身上,偶有奶奶与戚师父年轻时的故事、富萍丈夫与婆婆的遭际占了一些篇幅穿插,也不嫌凌乱。人物不算太少,可都是衬红花的绿叶,不抢主角的光鲜。全书的闲笔极多,如不耐心,比《长恨歌》的前十几页难熬多了,但用了这么多闲笔,就像汪曾祺那样,这些风土人情,已经是小说的主体,是“人与环境”、“城乡碰撞”这类题材中的城市与环境,是与主角的际遇密不可分,缺一而不成为一个完整的内蕴所在。结尾一共9页,竟只有最后2页才交待了富萍的结局,另7页全都是写环境,王安忆是到了结尾也要再次告诉读者,我这本书,就是这样往无趣了写的,你若用心,自然处处见得有趣,你若不耐,也就处处都觉乏味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