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引言
         1.1选题背景与意图
         1.1.1选择、困惑与挑战
         1.1.2深思、目的与意义
         1.2研究回顾与观点述评
         1.2.1西方货币政策理论与调控实践的观点述评
         1.2.2我国货币政策研究回顾与观点述评
         1.3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研究内容
         1.3.2研究思想与方法
         1. 4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货币政策数量效应理论与中国货币政策运行效果的实证检验
         2.1货币政策数量效应理论与启示
         2.1.1凯恩斯学派
         2.1.2弗里德曼货币学派
         2.1.3合理预期学派
         2.1.4宏观金融博弃理论
         2.1.5借鉴与启示
         2.2货币供给影响的因果关系检验方法与应用研究
         2.2.1因果关系测算检验的方法技术
         2.2.2中国货币供给冲击影响的因果关系检验与特征分析
         2.3货币供给动态影响效应的测算方法与应用研究
         2.3.1脉冲响应函数与预测方差分析技术
         2.3.2中国货币供给动态影响的测算模型估计与测算结果分析
         2.4小结-中国货币供给冲击影响效应显著
         第三章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与中国货币政策传导实践的实证分析
         3.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与启示
         3.1.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概述
         3.1.2借鉴与启示
         3.2中国货币政策机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制剖析
         3.2.1信贷配给机制与“倒逼”和“漏损”的运行机理
         3.2.2利率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工具
         3.2.3汇率机制与国内经济迂回
         3.2.4银行“惜贷”与企业“慎贷”行为的运行机理
         3.3中国货币政策经济变量传导的数量效果检验与特征分析
         3.4小结-信贷配给机制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途径
         第四章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变量选择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4.1发达国家选择货币政策调控变量的实践与启示
         4.2货币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选择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4.3操作目标与中间目标选择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4.3.1基础货币与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关系
         4.3.2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
         4.3.3货币供应量与总产出和物价的关系
         4.3.4利率与货币供应量、总产出和物价的关系
         4.4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变量体系的现实选择
         4.5小结-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目标为M2、操作目标为基础货币和利率
         第五章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式选择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5.1中国货币供给运行效果的“对称性”特征分析
         5.2“相机选择”与“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5.2.1博奕假设、模型与决策规则
         5.2.2“相机选择”与“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5.3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的现实选择与运行机理研究
         5.3.1货币政策目标重点变化时的信息披露效应分析
         5.3.2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的现实选择与运行机理
         5.4小结-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应选择以“单一规则”为主,“相机选择”为辅的有效融合方式
         第六章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的运行机制研究
         6.1动力机制
         6.1.1经济动力机制
         6.1.2社会动力机制
         6.1.3动力机制的运行模式
         6.2约束机制
         6.2.1平衡机制
         6.2.2社会、市场和自律机制
         6.2.3约束机制的运行模式
         6.3决策机制
         6.3.1央行信息优势机制
         6.3.2货币供应量确定机制
         6.3.3调控方案确定机制
         6.4调控机制
         6.4.1信息反馈调节机制
         6.4.2递阶二级结构调控机制
         6.4.3监督与奖罚机制
         6.5小结-和谐运行机制
         第七章总结
         7.1主要研究的内容和基本结论
         7.2作者的创新工作
         7.3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后记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