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华沉浮录2》是作者于1995年至1997年在香港《明报》撰写的专栏文字结集,分为阅读、文物及政治文化、语文、人物交游几大类。这些文章曾在香港文化界引起广泛的关注,之后上海的报纸也有陆续选刊。
董桥,福建晋江人,1942年生,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曾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多年。历任《今日世界》丛书部编辑、英国国家广播公司制作人及时事评论、《明报月刊》总编辑、《读者文摘》总编辑、《苹果日报》社长。他的文笔雄深雅健,兼有英国散文之渊博隽永与明清小品之情趣灵动,为当代中文书写另辟蹊径。出版文集《双城杂笔》《这一代的事》等三十余种,深受读者欢迎。
写专栏简直是对写作者的疯狂榨取,董桥“英华沉浮录”的专栏每周5篇,除了周六日,每天要弄出一篇千余字的小文。千余字听上去不太多,网络小说作者,一天一万字几乎是起步,但一千余字,要做到董桥自己希望的有情、有识、有故事,难度就要大得多了。 《英华沉浮录》最初的主旨...
评分写专栏简直是对写作者的疯狂榨取,董桥“英华沉浮录”的专栏每周5篇,除了周六日,每天要弄出一篇千余字的小文。千余字听上去不太多,网络小说作者,一天一万字几乎是起步,但一千余字,要做到董桥自己希望的有情、有识、有故事,难度就要大得多了。 《英华沉浮录》最初的主旨...
评分写专栏简直是对写作者的疯狂榨取,董桥“英华沉浮录”的专栏每周5篇,除了周六日,每天要弄出一篇千余字的小文。千余字听上去不太多,网络小说作者,一天一万字几乎是起步,但一千余字,要做到董桥自己希望的有情、有识、有故事,难度就要大得多了。 《英华沉浮录》最初的主旨...
评分动笔写下这篇随感时,这本董桥的书有中断,荒废很久,期间有冗务缠身,不能自拔,直至抽身而出,怅然若失,原来还没有读完此书。于是给自己一个下午读完这本书,才感激自己没有“走宝”。 曾经到图书馆找董桥的书,发觉只有寥寥几种,且蜷缩在书架的最下一层,尘埃布满书沿...
评分写专栏简直是对写作者的疯狂榨取,董桥“英华沉浮录”的专栏每周5篇,除了周六日,每天要弄出一篇千余字的小文。千余字听上去不太多,网络小说作者,一天一万字几乎是起步,但一千余字,要做到董桥自己希望的有情、有识、有故事,难度就要大得多了。 《英华沉浮录》最初的主旨...
卷二接前册,止于九七年末,每篇常分三节,一岁文章意趣如前;读书悟性外,写弘一大师之慈悲令人感动;臧否人物不吝辞赞,或云“姓董的不是坏人”(接卡)
评分10号打开这本书,看到第一篇文章写于1997年的3月20日。于是想到九七年的文字,今时今日也是十六年之后。转眼间,多少年都过去了呀!当时的我,在读高二,也正是酷爱读书的年纪,只不过当时读的杂志和报纸多一些,还有,就是写着一些当时自以为很酷的诗歌。董桥的好多篇千字文都很耐读,并且,很多篇文章里,都有一些句子能够引起我的共鸣,让我想到很多很多。譬如《种豆得瓜》中提到了“人生经得几个安静清闲夏夜,能有几人懂得享受这种清福”。于是,想到我记忆中的美妙夏夜。那时候,天很热,一家几口全都在大门口,和对门的三叔一家摇着扇子躺着凉席聊着天,好不惬意啊!可是,现在,即便是夏天回了老家,再也不会有这样的光景了。时光啊,岁月啊!好书,多看,还要再看。Now, 00:08, December 27th, 2013。
评分董桥说,触景生情,因情造句,都是用字的基本功。但是这样的文字虽然美丽,但往往流于浮泛,且没有内容。所以还是多看书,早点看穿肚子里的单薄,笔下的苍白,看书也才有收获。卷后的跋里知道他每周要写五篇文字,从篇五六百,到一千。文章写得这样好看的人,用功也如此深,真是汗颜。
评分董桥果然不只是个闲人,这些文章实在很令人想起叶灵凤,与《读书随笔》排在一起也确实有趣。此书的目的据第四卷谓是要谈论中文和英文的语文,但此集倒是多谈论读书偶得,加之文章齐整地划为三段,忽有层层不同的趣味。由此才可说董桥可读吧。这时候才读出点滋味来。
评分董桥写谁都大加夸赞,这本里夸余秋雨和刘心武都是我不喜的,夸人是好,人夸多了就没意思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