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1962年1月11日-2月7日)(50周年纪念版)》主要内容简介:1962年1月11日到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集了七千多名县委书记以上干部参加的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史称“七千人大会”。与会人数如此之多,可谓空前绝后。更令人发生兴趣的,还在它本身蕴涵的丰富信息,以及对之后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大会的起因,在于党想通过反对分散主义一举改变1959-1961年的极端困难局面;大会开始后,一个接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却改变了会议的日程和主题,“白天出气、晚上看戏”,轻松的民主氛围,曾使人们一时触及到了应该由谁来承担“大跃进”的后果和责任,如何评价“三面红旗”等敏感话题;大会过后,出现了1962年春夏的新局面,但半年之后,局势再变,1962年秋天毛泽东重提阶级斗争。有人认为,由“七千人大会”产生的分歧,也是后来毛泽东发动“文革”的一个远因。《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1962年1月11日-2月7日)(50周年纪念版)》作者集多年采访、材料收集和研究心得,第一次全面、深入、详细披露了“七千人大会”的缘由、经过以及波折的全过程,上至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林彪等人的变化,下至各省委、县委负责人的心态,都有详细分析。不仅有非常丰富的史料价值,也填补了党史研究上的这段空白。
张素华,河北唐山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研究。负责《毛泽东年谱》1925年-1927年7月、1959年10月-1965年部分撰稿工作,参与编辑出版《毛泽东军事文集》(6卷本)等文献。出版《毛泽东与中共党史重大事件》、《说不尽的毛泽东--百位名人学者访谈录》(合著)、《毛泽东画传》(合著)、《军事统帅毛泽东》(合著)等多部著作。
《德黑兰43年》是一部让人荡气回肠的电影,时隔多年,片中的旋律依然回荡在我耳边。人的记忆是最脆弱的,也是最顽强的。即使当事人一个个离开人世,历史的真相也不会湮没无存。当然,世界上有没有“历史真相”这件东西,本身也是值得商榷的。 50年前的5月15日,毛写下了那篇著...
评分七千人大会在党史上不是一次很重要的会议,既没有重大的人事更迭,也木有重要的政策改变,说白了只是一次想通过所谓的出气和议论,来统一思想的会议,但是统一思想的目的不但不能达到,更重要的是此次会议后,12年建立起来的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意识形态轰然倒塌。党的干部,...
评分七千人大会在党史上不是一次很重要的会议,既没有重大的人事更迭,也木有重要的政策改变,说白了只是一次想通过所谓的出气和议论,来统一思想的会议,但是统一思想的目的不但不能达到,更重要的是此次会议后,12年建立起来的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意识形态轰然倒塌。党的干部,...
评分记得前段时间,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不能写好一个报告,那会就不用开了。”这句话被别有用心的凤凰网黑字标出做了标题,很多同学也曲解了姜书记的意思,也引发了一阵骚动。而本书则用事实说明,一个报告对于一个大会有多么重要。 为起草七千人大会的报告,...
评分这本书本身比较中规中距,应该说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什么深刻的分析,也没有曝什么隐秘的内幕。但它的好处在于,用三百多页篇幅讲了一场开了一个月的会议,巨细无遗,让读者对那个年代政府的运作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另一方面,虽然这本书本身主要限于叙述七千人大会的进程,但是...
中国的近现代公司治理发展史较短,著述不多,有很多企业家喜欢读历史书,包括共产 党政发展史。通过这本书果真从中发现里面的管理 思想以及领导个人、团队、人性等太多 融通之处。这本七千人大会内容的60周 年版本轻松入选个人今年度的阅读十选。
评分感觉少了史家应有的锐气,多了些圆滑,材料相当丰富。作为体制内(中央文献研究室)的专家已经很不错了。换句话说,体制内学者写当代史,不能脱离官方定的调子。
评分分歧埋下种子,裂痕正在加剧。
评分分歧埋下种子,裂痕正在加剧。
评分中规中矩,但缺少思想的亮点。尤其是七千人大会对日后各种运动(尤其是文革)的影响描述较少,但囿于审查制度,已是同类书籍最好的一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