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利用同乡之便,深入位于北京城乡结合部的“浙江村”全面深入地了解了“浙江村”的形成、结构、运作、变迁,用大量第一手的材料,描述了“浙江村”与周边村镇,政府部门,大中型国有商业企业的互动,分析了在深刻而巨大的社会变迁中,方方面面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以及他们的对策。
本书选材新颖、内容丰富、视角独特、涉及的问题既深且广,堪称有前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触及社会和人民心理深层变革的佳作。
项飚
1972年出生于温州市区一个教师家庭。1990年从温州中学毕业保送北京大学。1998年获北大硕士学位,当年受邀免考牛津大学博士,2002年获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牛津大学人类学院研究员。长期从事人口流动和社会、经济变迁的研究,曾在国内和澳大利亚、印度作长期的实地调查。
我写这本书,目的并不是要发展独立学术系统中的某一概念,而致使想提醒大家要对自己的实践方式进行反思。是我意识到,人们总把“总体判断”作为行动的前提,是有危险的,因为所谓对社会的“总体认识”可能是虚假的。这才有了我从“支配的知识”到“理解的知识”对的转变。从最...
评分 评分本书作者通过对中国首都内以浙江人为主体的移民聚居地进行为期六年的研究调查,重点关注由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对人口流动的监管放松之后,这群进城经商的浙江人如何形成完整社区,以及他们所发展起来的服装产业以及其运营模式和城市化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互动。作者利用...
评分 评分我写这本书,目的并不是要发展独立学术系统中的某一概念,而致使想提醒大家要对自己的实践方式进行反思。是我意识到,人们总把“总体判断”作为行动的前提,是有危险的,因为所谓对社会的“总体认识”可能是虚假的。这才有了我从“支配的知识”到“理解的知识”对的转变。从最...
少年成名的项老师早期著作。可是人家硕士时已经这么好的功底了,除了刻苦应当还有不少天赋吧。也是非常珍贵的关于一个时代的北京的「生活史」。不过我猜如果项老师亲自修改再版的话,篇幅应当至少会少 1/3 吧。
评分叹服。跑去牛津人类学看了下项飚的页面:Curiosity is not enough; you need to have some concerns and, even better, a bit of anger. I did this (1991-1998) partly because of my discomfort with the dominant discourse in China at that time that regarded the 'low-quality' populations, especially rural-urban migrants, as an obstacle to development.
评分“他们是社会发展的真正推动者。” 这句话给大火后离京的人们,和95年清退浪潮中的“浙江村”温州人。没有一点的隔阂,社会学的经典著作讲的是目前仍然存在家乡门前屋后的故事。所有的三令五申和惊为天人,其实都是成长过程中父辈们所做,我们所见的点滴。所谓「跨越边界」应该回到特大城市和小城市发展出现断崖式不平衡落差上来,而某些组织存在的意义只是承担并且接受了吃回扣、拿好处这样的作用,其他都是语焉不详。 本书思考的质问的问题在22年后得到解决了吗?一众「低端人口」并未享受到当年父辈的政策红利,只能成为肉食者扫除的对象。在冷风里。
评分写得太漂亮了,无论是极为本土化的分析工具,还是扎实的访谈记录,或是清晰的叙事脉络,都让人叹为观止。怎么港,能写出这么漂亮的文章硕士读了四年也不算丢脸了!
评分少年成名的项老师早期著作。可是人家硕士时已经这么好的功底了,除了刻苦应当还有不少天赋吧。也是非常珍贵的关于一个时代的北京的「生活史」。不过我猜如果项老师亲自修改再版的话,篇幅应当至少会少 1/3 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