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川幸次郎先生对中国文学史独到的把握,在本书中尤其能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将文学作品置于一种形而上的背景下去考察,发掘其中所表达的个人与天命的关系;第二,对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力量与激情有—种持续的关注。 这种力量与激情又与中国的天命哲学有一种相互的贯注,构成中国文学特有的精神。所以,吉川幸次郎先生此书令人敬佩的地方不在于如何把握中国文学在形式方面的特色,而在于其极为注重把握中国文学的精神。
吉川幸次郎(1904-1980),毕业于京都大学的中国语学文学专业。文学博士,国立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东方学会会长,中国文学和历史研究专家。他的代表作有:《元杂剧研究》《新唐诗选》《杜甫诗注》《宋诗概说》《元明诗概说》等。
日本学者看待中国诗歌确实有别样的味道,与本土的分析评论家的角度不同。每篇都独具慧眼,站在一个生僻的峰上看待历史及历史下的诗。当然这本书应该算是中国文学史入门级读物,文中只是简单列举各朝代最富个性和艺术特性的人物。对于宏观把握中国文学史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评分对于中国诗的研究,日本学界有两位当仁不让的大师——吉川幸次郎和小川环树,巧的是,他们都来自京都大学。中国诗史置于日本学界的视域之下,呈现出诸多国内学界的不曾有过的新鲜。 我读的这本《中国诗史》是台湾明文书局版于1983年由刘向仁先生翻译的筑摩书房本。国...
评分《中国诗史》从一个置身事外的角度认识了中国的文学史,确实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本国人自己的文学史总是有感情的因素,政治走向的因素等等,文学史“史”的成分不那么客观。并不是说别国人看中国文学史就完全旁观者清,对我们至少是个借鉴
评分日本学者看待中国诗歌确实有别样的味道,与本土的分析评论家的角度不同。每篇都独具慧眼,站在一个生僻的峰上看待历史及历史下的诗。当然这本书应该算是中国文学史入门级读物,文中只是简单列举各朝代最富个性和艺术特性的人物。对于宏观把握中国文学史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评分中国文学史的一种理解 只有近千年来产生的虚构的文学是唯一的例外,无论小说或戏曲都被容许以口语为其使用的语言。 着重表现的技术:文学首先必须在其表现的技术上,必须使用高层次的言语。 在素材方面毋宁是崇古的→①对于非虚构的素材的尊重②对语言表现得特别尊重 文学创作...
书翻千秋史,谈尽古今愁。
评分写给日本人的通俗读物
评分果然最好的还是那篇杜甫小传
评分作者认为中国的古典文学的精髓是建立在对汉语言的极度崇敬和膜拜之上的,拒绝与日常口语契合,这是与大部分其他国家文学不同的。五四以后的新文学言文一致,小说代替诗歌成为文学的中心,当然一部分是受西方影响,一部分也是因为人们对汉文本身已经没有相同的尊崇之意了。
评分谁云玉石同,泪下不可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