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蘭・科爾班於1936年齣生於法國奧恩省,是當代著名的曆史學傢,緻力於感官史及感覺演變的研究。他的社會文化史著作試圖解釋這樣一個原則:人類的風俗與精神麵貌隨著嗅覺、聽覺、視覺、觸覺、味覺等感觀感覺的演變而演變。其主要著作有:
《疫氣與黃水仙》(Le Miasme et la Jonquille)
《大地的鍾聲》(Les Cloches de la Terre)
《食人族村落》(Le village des Cannibales)
《空虛的地域》(Le territoire du Vide)
《婚禮上的姑娘》(Les filles de Noce)
譯者介紹
王斌,男,1975年生,陝西省西安市人。1998年於西安外國語學院獲法語語言文學學士學位,2002年於西安外國語學院獲碩士學位,現為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
本書是阿蘭·科爾班分析、研究瞭19世紀約1萬起與鍾有關的事件後取得的成果。作者發現這些不尋常的事件背後存在著一個社會秩序和權力的體係。“鍾”正是這一體係的一個結點,它支配鄉村生活的節奏,確定其空間範圍,決定集體和個人的身份,錶現人們對土地的依戀。鍾聲構成一種語言,建立瞭一種交流係統,個體之間、生者和死者之間業已消失的聯係有賴於“鍾”得以傳達和重建。鍾還反映瞭集體的歡樂、火與血的威脅以及流行病帶來的恐怖。各種集體的激情無不求助於鍾聲。同時,能否控製鍾聲的使用權成瞭鄉村社會權力鬥爭支蕩的焦點。本書具有法國年鑒學派的遺風,注重細節的真實,尤其注意對社會意識和民眾心理的研究,村料翔實,以小見大,論述精當。其精微細緻的研究方法會對學界多有啓發。
法国大革命后期,保皇党人下令将全国教堂的大钟全部收集上缴,融化后用来铸造大炮,消息传到佩鲁日,帕特里神甫带人把钟卸下,悄悄埋到墓园,上面种上一棵山毛榉用来遮蔽。没有钟的日子里,聪明的神甫派一个小孩“用力吹响牛角号”骑马跑遍全村,宣告祈祷的时间来到;时间久了...
評分浪漫的月亮 最近在读一本书,《大地的钟声》,作为对标题的解释,其副标题是这样一句话“19世纪法国乡村的音响状况和感官文化”。其特点不是书中对19世纪法国生活,特别是乡村生活多角度的社会学研究之深入,而是作者的“手法”,他选取了一个出人意料、让我吃惊不已的参照物...
評分 評分《听觉的文化意义解读:过去和现在》,《中国图书评论》2012年第5期,41-44。 王敦 大地的钟声:19世纪法国乡村的音响状况和感官文化 科尔班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在“读图时代”的今天,研究者一说到文化感知,联想到的多半是“观看”、“凝视”、“镜像”、“...
評分法国大革命后期,保皇党人下令将全国教堂的大钟全部收集上缴,融化后用来铸造大炮,消息传到佩鲁日,帕特里神甫带人把钟卸下,悄悄埋到墓园,上面种上一棵山毛榉用来遮蔽。没有钟的日子里,聪明的神甫派一个小孩“用力吹响牛角号”骑马跑遍全村,宣告祈祷的时间来到;时间久了...
“這是所有符號中最不具危險性的”。
评分隻有材料沒有感官,這也可以叫感官史。
评分選題好
评分“基本把握住今天看來好像最不尋常的東西,就能重現失去的世界。”
评分科爾班唯一一本翻譯成中文的!讀得好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