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是周国平的成名之作,在当时出版时曾引起轰动,并且这也是一部经典之作,历时二十多年而长盛不衰。在西方哲学史上,尼采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对他的评论褒贬不一,而周国平从全新的角度,满怀热情的探讨这位哲学家和他的哲学思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等。
人生的意义 在漫长的岁月里,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其一便是「人生的意义」。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大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可我愚笨,竟始终寻找不到答案。于是稀里糊涂活到现在。 有这样一说,「所谓人生的意义,便在于找寻人生的意义」,这种吊诡的方便论调,我实在无法轻易...
评分 评分周国平早期的书,文字激情鼓荡,周国平后期的书太枯太涩(《妞妞》除外)。周国平写这本书的时候还年青,我读这本书,也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
评分关于天真 “我们热爱生命,并非因为我们习惯于生命,而是我们习惯于爱。”(《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当我把这句话发给一个朋友的时候,他回复说:“尼采是一个很天真的人。”天真么?算是吧。这个完全非理性的判断是我有意在回避着逻辑思考的结果。不然的话,我该怎么回答。先...
周国平写得最好的一本书。也许是他唯一一本值得看的书了。
评分作者掺杂个人主观想法太多了
评分从未见过如此热爱生命的人
评分从没把一个讲哲学的书读完过 看完这本书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 许多人的所谓成熟 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 变得世故而实际了 那不是成熟 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夭亡 真正的成熟 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 真实自我的发现 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自己先形成稳定的同一性 才能好好的去接纳另一个人的同一性。知世故而不世故 才是最善良的成熟。
评分一个四十岁的青年饱含深情,用热切的口吻向二十岁的青年述说,一位远去哲人对人类,对社会,对价值,对生活,对艺术,对美的极致探求:或批评,或摒弃,或重估,或要求,或希冀,但终归是热爱。写作此书,时值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是一个精神浪漫的时代。长期以来被意识形态压抑的国人从思想的冬眠中苏醒,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周国平自诩四十岁的青年,借尼采之口喊出自己的声音,心中的熔浆化为文字,喷发出来。我被他的滚烫的文字灼烧了,生命的激情持续高涨着。诚如他在序言中所说,“浪漫并不限于物质,在财富的时代也应该给精神生活保留一个位置。一个四十岁的青年在本书中向你们说话,希望你们不做二十岁的老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