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一、马克思主义史的研究对象
二、马克思主义史的分期
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和特点
四、时代的挑战和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五、马克思主义史的研究历史和研究方法
第一编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40――1848年)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节 19世纪上半叶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矛盾
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及其激化
第二节 无产阶级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发展
阶级关系的变化和阶级矛盾的新特点 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第三节 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困惑和社会理论领域的众多探索
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发展与衰落 解决社会矛盾诸多方案的破产 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和社会科学的新探索
第四节 马克思、恩格斯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青年黑格尔运动对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的影响 马克思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恩格斯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费尔巴哈的影响和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完成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上的合作和第一个伟大发现
第一节 马克思探索“历史之谜”的艰难道路
马克思探索“历史之谜”的意义 历史主体是理解“真正历史的钥匙” “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锁钥” 异化劳动与“历史之谜”的论证 生产力概念的制定,“历史之谜”探索的主要成果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理论合作・对青年黑格尔派唯心史观的清算
巴黎会见及其历史意义 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是危险的敌人 自我意识哲学在实践上的危害 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秘密 历史的发源地在粗糙的物质生产中 历史的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第三节 “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
费尔巴哈的“新哲学”到“新唯物主义”的逻辑发展 “新唯物主义”制定的必要性和逻辑先导(第一条) 实践是“新唯物主义”理解历史的钥匙(第二条) 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第三、四条) 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初步理解(第五、六、七、八、九条) “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和功能(第十、十一条)
第四节 马克思恩格斯第二次理论合作・唯物史观的制定
马克思恩格斯的再次会晤 共同撰写《德意志意识形态》 两条发展的哲学路线 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比较系统的表述 依据科学的历史观论证社会主义学说
第三章 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对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批判。《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共产主义和“真正社会主义”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 魏特林空想共产主义的产生及其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对魏特林空想共产主义的批判 真正的社会主义在德国的产生及其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彻底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
第二节 反对蒲鲁东改良主义的斗争。《哲学的贫困》对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公开阐述
蒲鲁东主义的泛滥和批判蒲鲁东主义的必要性 对蒲鲁东的“经济体系矛盾”的批判和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萌芽 批判蒲鲁东滥用黑格尔辩证法和阐发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 在新的理论基础上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正义者同盟的改组及《共产主义信条草案》的起草 《共产主义原理》的起草及基本内容 同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的斗争,为正式制定工
人政党纲领作思想方面的准备 《雇佣劳动与资本》在正式制定工人纲领中的重要作用 《共产党宣言》的正式制定 《宣言》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论述
第二编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多方面展开 (1848―1871年)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1848年革命经验的总结和对世界形势的分析
第一节 关于欧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态势及前景的分析
预测新的革命高潮到来的必然性 对欧美资本主义社会前景的新分析 坚信革命高潮必将来临
第二节 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不同类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 不断革命理论 工农联盟理论
第三节 对资本主义国家本质的认识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提出
彻底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第四节 对社会意识形态本质和功能的探讨
社会意识形态受社会经济状况的制约 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的作用
第五节 民族解放运动的性质及其策略理论
压迫民族的无产阶级要给毗邻民族以自由 正确区分不同性质的民族运动 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无产阶级最好的同盟军
第五章 马克思对经济学的研究和第二个伟大发现。《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
第一节 马克思一生“黄金时代”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寻求解剖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理论武器 理论研究的最初成果 十五年理论研究的巨大收获
第二节 经济学上的科学革命和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
劳动价值论上的科学革命 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
第三节 《资本论》第一卷的发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面论证
恢弘的理论构思 《资本论》第一卷的发表与修改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面论证
第四节 恩格斯对创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杰出贡献
恩格斯的天才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独立研究 对创作《资本论》第一卷的贡献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