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孤愤

千载孤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江苏教育出版社
作者:徐子方
出品人:
页数:278
译者:
出版时间:2001-01
价格:11.5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4338335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传记
  • 人物
  • 文学
  • 历史小说
  • 情感
  • 命运
  • 抗争
  • 悲剧
  • 国仇家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什么是孤愤了“孤’即缺少心灵和理念可以沟通之人,充满孤独之感。“愤”即有所不甘,不甘即表明一颗进取之心不死。由孤而愤,起于事业无成、理想破灭。所谓“既无党与,孤独而已,故其材用终不见明,卞生既以抱玉而长号”(《韩非子·孤愤》)。此即一腔难与人言的孤愤。以此生发到社会生活各个阶段各个层级。这种孤愤又已突破了单纯怀才不遇的范畴,并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形成贯穿始终的悲怨母题。

科学地探索和把握这个母题、并把它全面、完整地传递给读者,便是眼前这本小书所要完成的任务。

毫无疑问,在内容和编撰方式上,本书不打算正面论证诸如中国悲剧特征这些专门性问题,而期望能和读者共同到更为广阔的悲怨文学海洋里遨游。悲剧而外,我们接触的东西将更多,其中包括感伤、忧郁、怨愤这些中外文学中的敏感话题。除了悲怨文学之本体外,本书还将融人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乃至自然科学诸方面要素,并且注意宏观通论与个案分析、纵向梳理与横向剖析之交融结合。再者,本书准备摒弃传统文学通史和各体文学史著述中已经用得熟滥的编撰方式——一历史概况加作家作品评论,并将生命科学引人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力图在文理渗透和边缘学科交叉方面有一点新的突破。由此,读者将在感知和把握中国悲怨文学发展大势的同时,强烈感受到充实于悲怨文学内部旺盛的生命活动,领略由它们构成的中国文人的生命样态,最终体会到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现实文化精神。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用今天的话说,这就是在忧患中却能高瞻远瞩、奋发努力、坚忍不拔的群体进取性。

这种进取性将在本书与当代读者之间建立起共鸣的和弦。

作者简介

目录信息

引子
第一章悲怨:永恒的文学主题
第一节一则以喜,一则以悲
―一人类情感的两极
第二节欢愉之辞难工,穷苦之言易好
――民族的心理趋向
第三节愤怒出诗人
――来自异域的启迪
第四节万里愁云惨不开
―一亘古苦难
第五节人生长恨水长东
――悲怨洪流
第二章生命:悲怨文学之精魄
第一节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一个古老的话题
第二节知觉敏锐,需求匮乏
――愁苦之本原
第三节是可忍,孰不可忍?
――超稳心态的扭曲与断裂
第四节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生命力与阻力
第三章文学魅力与生命层级
第一节真实生命之内充
――文学魅力的唯一来源
第二节人生抛物线
――生命层级与文学
第三节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
――深刻的反比效应
第四节妙词通戏语,艳曲警芳心
―一两种生命的契合
第四章古代悲怨文学的生命样态
第一节惆怅兮而私自怜
―一个体生命的关注
第二节国民孤愤英雄泪
――情感生命的外化
第三节里子恨,何时灭?
――道德生命的凝铸
第四节为赋新词强说愁
―一艺术生命的游弋
第五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自由生命的向往
第五章悲怨文学生命机制的委顿与更新
第一节文人多数奇,诗人尤命薄
――千载孤愤的底蕴
第二节万马齐喑究可哀
―一委顿从何时开始
第三节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新的追求与幻灭
第四节凤凰涅�
――生命机制的更新
结束语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后封面就喷薄出孤愤感,加之在图书馆历经众人抚摸,更添深沉沧桑。主要探究的是“怨”之文学,兼有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分析,对于作家的人格和生命体验也有所考察。选择的文本基本都是深入人心的经典,有些语句自身就蕴藏有深厚的感情,比起作者具体的论述,带给人的冲击、沉浸与感动更大,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吧。但是作者将不可言之情转化为具体的语言,也尽量贴切,实属不易。或许自古受说文影响,怨、恨、恚、怒、愠本就互训、递训,循环往复,文人创作时也不能完全区分其不同,朦胧含糊,本书在论述的时候亦如此,或许可以用情感本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进行宽慰,但既然站在了理论的高度,还是希望有人能言说明白,其目的不是为了在使用上严格区分,而是为了更好地品味细节与甄别。

评分

将“悲怨”视作中国文学的母题,在勾勒其跨文体跨时代传续的同时,还探讨了“悲怨”文学的生成机制与生命样态。是书从文学史中提炼出悲怨文学的七次高潮——先秦、建安、南北朝、晚唐五代、宋末元初、明末清初和康乾时期,并指出其美学意义始于个体生命力与阻力的碰撞而显现为作家作品与接受者之间的情感契合。这一梳理与总结为考察“怨”与文学的关系奠定了基础,不过稍显遗憾的是,作者虽有西方文学“有悲有怨而以愤为主”与中国文学“有悲有怨而以怨为主”的发现,却仍在行文中杂糅了“怨”与“愤”两种不同的情感体验与文学风格,以致在书名中就并用了“孤愤”与“悲怨”

评分

将“悲怨”视作中国文学的母题,在勾勒其跨文体跨时代传续的同时,还探讨了“悲怨”文学的生成机制与生命样态。是书从文学史中提炼出悲怨文学的七次高潮——先秦、建安、南北朝、晚唐五代、宋末元初、明末清初和康乾时期,并指出其美学意义始于个体生命力与阻力的碰撞而显现为作家作品与接受者之间的情感契合。这一梳理与总结为考察“怨”与文学的关系奠定了基础,不过稍显遗憾的是,作者虽有西方文学“有悲有怨而以愤为主”与中国文学“有悲有怨而以怨为主”的发现,却仍在行文中杂糅了“怨”与“愤”两种不同的情感体验与文学风格,以致在书名中就并用了“孤愤”与“悲怨”

评分

拿到后封面就喷薄出孤愤感,加之在图书馆历经众人抚摸,更添深沉沧桑。主要探究的是“怨”之文学,兼有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分析,对于作家的人格和生命体验也有所考察。选择的文本基本都是深入人心的经典,有些语句自身就蕴藏有深厚的感情,比起作者具体的论述,带给人的冲击、沉浸与感动更大,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吧。但是作者将不可言之情转化为具体的语言,也尽量贴切,实属不易。或许自古受说文影响,怨、恨、恚、怒、愠本就互训、递训,循环往复,文人创作时也不能完全区分其不同,朦胧含糊,本书在论述的时候亦如此,或许可以用情感本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进行宽慰,但既然站在了理论的高度,还是希望有人能言说明白,其目的不是为了在使用上严格区分,而是为了更好地品味细节与甄别。

评分

拿到后封面就喷薄出孤愤感,加之在图书馆历经众人抚摸,更添深沉沧桑。主要探究的是“怨”之文学,兼有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分析,对于作家的人格和生命体验也有所考察。选择的文本基本都是深入人心的经典,有些语句自身就蕴藏有深厚的感情,比起作者具体的论述,带给人的冲击、沉浸与感动更大,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吧。但是作者将不可言之情转化为具体的语言,也尽量贴切,实属不易。或许自古受说文影响,怨、恨、恚、怒、愠本就互训、递训,循环往复,文人创作时也不能完全区分其不同,朦胧含糊,本书在论述的时候亦如此,或许可以用情感本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进行宽慰,但既然站在了理论的高度,还是希望有人能言说明白,其目的不是为了在使用上严格区分,而是为了更好地品味细节与甄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