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1979年后,相继有《我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小说与散文发表,并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等多种全国文学大奖。1998年病情转为尿毒症,终止透析。此后有随笔集《病隙碎笔》,散文集《记忆与印象》,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出版。
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探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已知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共分六部分,243则。
第一次读史铁生的文章当然是学生时代教科书中的《我与地坛》。不知怎的,当年有时间读郭敬明和余秋雨,却没读过他的书。后来,总在光合作用和晓风书屋里看到他的书,但他的书总跟毕淑敏或周国平的摆在一起,而我每每选择了后者。也许“病”这个字,总让我忧一份距离感吧,无病...
评分起初,是在《南方周末》的一篇书评中读到这句话——“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由此,被震动。没办法不震动。其时,我正不断地被失败的利齿所啃噬,屡战屡败而屡败屡战。我的内心深处,极需要有一个外在的明证,好说服和宽慰自己:这样的坚持是必须的,是...
评分这是我看的第三本史铁生的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那么现在就是这本了。当初只是因为非常非常好奇,一个长久在生病的人,一个活动受限的人,他怎么能写出那么多的书呢? 看过《我与地坛》之后,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满篇文字平淡朴实,却看得我鼻子酸酸的,眼...
评分第一次读史铁生的文章当然是学生时代教科书中的《我与地坛》。不知怎的,当年有时间读郭敬明和余秋雨,却没读过他的书。后来,总在光合作用和晓风书屋里看到他的书,但他的书总跟毕淑敏或周国平的摆在一起,而我每每选择了后者。也许“病”这个字,总让我忧一份距离感吧,无病...
评分这怎么办? 这怎么办? 这怎么办? 要把这一节写满:这怎么办? 或要用一生来问:这怎么办? 人将听见,那无穷之在莫不是:这怎么办? 这种困惑让我泪如泉涌,看似闭门造车却是探出了人世的真谛和疑问,人生有多少悖论和无限让人无奈,一点一滴的攀爬,用剩下的健全的...
史铁生长微博选展
评分2010年的最后一天,铁打的史铁生走了,在生命的最后留下这么一本绝唱。这书也只有铁生能写出吧,真正的“身体写作”。思想深邃,力透纸背。
评分要在基督教国家,史铁生一定是个伟大的传教士。这本《病隙碎笔》真像是一本新写就的福音书。
评分其实人想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每次觉得想到why? why me?这种无聊的问题的时候看看更大的世界想想史铁生们是怎么活的,大半胸闷基本就没了。
评分其实人想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每次觉得想到why? why me?这种无聊的问题的时候看看更大的世界想想史铁生们是怎么活的,大半胸闷基本就没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