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說顯現喜宴:甯瑪派大圓滿教法

善說顯現喜宴:甯瑪派大圓滿教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全佛
作者:法王敦珠甯波車.無畏智金剛
出品人:
页数:501
译者:談錫永、許錫恩
出版时间:2013-4
价格:NT65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9866936470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宁玛派
  • 谈锡永
  • 藏传佛教
  • 佛教
  • 王亭之
  • असङ्ग
  • 甯瑪派
  • 大圓滿
  • 教法
  • 善說
  • 顯現
  • 喜宴
  • 佛教
  • 密宗
  • 修行
  • 法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為近代甯瑪派(rNying ma pa)法王敦珠甯波車.無畏智金剛(bDud ’joms rin po che, ’Jigs bral ye shes rdo rje, 1904-1989)所造論,藏名gSang sngags snga ’gyur rnying ma ba’i bstan pa’i rnam gzhag mdo tsam brjod pa legs bshad snang ba’i dga’ston,譯言《密咒舊譯甯瑪派教法安立簡軌.善說顯現喜宴》。

全書分為四品。第一品抉擇「輪法與槃法」,即是抉擇外乘與內乘。外乘為不入解脫道的世間諸宗派,內乘為佛家。

第二品說佛三身自性如何安立。於法身,說普賢王如來,即是法界、即是如來藏。由法身可建立五智,如是安立報身自性。至於化身,說為四種:一自性化身、二調伏有情化身、三種種不同應化身、四大圓滿應化身。此為不共說。

第三品說「性相因乘」,此即聲聞、緣覺、及大乘三乘。由此演說四部宗義,即毗婆沙、經量、唯識、中觀宗等四部。

第四品說「密咒果乘」。說為「果」,因必須明觀修之道然後始能證果,故起首即說「以果入道」,與性相乘之「以因入道」作差別。論主廣引經續以為證成。於此為本論心髓,讀者若欲澈知甯瑪派之基道果者,應再三細讀。

作者简介

譯者簡介

許錫恩

香港出生,原籍福建安海。畢業於香港大學法律系,現職法律界。隨無畏金剛談錫永阿闍梨修習密法,遵師囑致力於寧瑪派經論之翻譯,曾有譯作發表於《內明》月刊。

談錫永

廣東南海人,1935年生。童年隨長輩習東密,十二歲入道家西派之門,旋即對佛典產生濃厚興趣,至二十八歲時學習藏傳密宗, 於三十八歲時,得甯瑪派金剛阿闍梨位。1986年由香港移居夏威夷,1993年移居加拿大。

早期佛學著述,收錄於張曼濤編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通俗佛學著述結集為《談錫永作品集》。主編《佛家經論導讀叢書》並負責《金剛經》、《四法寶鬘》、《楞伽經》 及《密續部總建立廣釋》之導讀。其後又主編《甯瑪派叢書》及《大中觀系列》。

所譯經論,有《入楞伽經》、《四法寶鬘》(龍青 巴著)、《密續部總建立廣釋》(克主傑著) 、《大圓滿心性休息》及《大圓滿心性休息三住三善導引菩提妙道》(龍青巴著)、《寶性論》(彌勒著,無著釋)、《辨法法性論》(彌勒 造、世親釋)、《六中有自解脫導引》(事業洲巖傳)、《決定寶燈》(不敗尊者造)、《吉祥金剛薩埵意成就》(伏藏主洲巖傳)等,且據 敦珠法王傳授註疏《大圓滿禪定休息》。著作等身,其所說之如來藏思想,為前人所未明說,故受國際學者重視。

近年發起組織「北 美漢藏佛學研究協會」,得二十餘位國際知名佛學家加入。2007年與「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及「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合辦「漢 藏佛學研究中心」主講佛學課程,並應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大學之請,講如來藏思想。

目录信息

目錄
總序
漢譯序
翻譯說明
論主敬禮
轉起
第一品 輪迴法與涅槃法(分五)
甲一 體性與詞義(分三)
乙一 體性
乙二 詞義
乙三 判別
甲二 輪迴法(分四)
乙一 輪迴之性相
乙二 世間乘與梵淨乘(分二)
丙一 世間乘
丙二 梵淨乘
乙三 不悟及邪悟者(分二)
丙一 不悟者(分二)
丁一 庸常者
丁二 順世者
丙二 邪悟者(分五)
丁一 數論派
丁二 自在天派
丁三 遍入天派
丁四 耆那派
丁五 斷見派
乙四 餘論
甲三 涅槃法(分二)
乙一 超越世間乘之殊勝
乙二 超越世間乘之圓滿解說(分二)
丙一 證悟正法
丙二 傳授正法
甲四 善說(分三)
乙一 體性
乙二 詞義
乙三 判別(分五)
丙一 依佛增上(分三)
丁一 佛親說語
丁二 佛加被語
丁三 佛開許語
丙二 依時
丙三 依部(分三)
丁一 十二分教
丁二 九分教
丁三 三藏
丙四 依對治力(分二)
丁一 八萬四千法蘊
丁二 四藏
丙五 依力用
甲五 論典(分三)
乙一 體性
乙二 詞義
乙三 判別(分六)
丙一 依優劣(分二)
丁一 四種論典
丁二 九種論典
丙二 依意樂
丙三 依造論者(分五)
丁一 據佛之教法
丁二 據羅漢之教法
丁三 據菩薩之教法
丁四 據授記
丁五 據學者班智達
丙四 依機理(分二)
丁一 釋善說之論典
丁二 自造釋論
丙五 依所釋善說(分二)
丁一 道注
丁二 注釋個別法輪(分四)
戊一 初轉法輪(分三)
己一 建立見地
己二 建立行持
己三 建立見行合一
戊二 二轉法輪(分三)
己一 建立見地
己二 建立行持
己三 建立見行合一
戊三 三轉法輸(分三)
己一 建立見地
己二 建立行持
己三 建立見行合一
戊四 持明藏(分三)
己一 建立見地
己二 建立行持
己三 建立見行合一
丙六 依所詮義(分三)
丁一 盡所有之論典(分二)
戊一 共
戊二 不共(分二)
己一 外明(分四)
庚一 工巧明
庚二 醫方明
庚三 聲明
庚四 因明
己二 小五明(分五)
庚一 星算明
庚二 詩頌明
庚三 韻律明
庚四 辭藻明
庚五 戲劇明
丁二 如所有之論典
丁三 教授解脫與證遍智之論典
第二品 二身導師自性之安立(分五)
甲一 普賢王如來
甲二 普賢王如來之化身金剛持
甲三 佛色身二相(分三)
乙一 報身
乙二 化身(分四)
丙一 自性化身
丙二 調伏有情化身(分四)
丁一 廣大福德身調伏
丁二 現前意調伏
丁三 不可思議力調伏
丁四 發語為學之調伏
丙三 種種不同應化身
丙四 大圓滿應化身
甲四 佛五身及五智
甲五 佛身與智之功德
第三品 性相因乘(分九)
引言
甲一 三轉法輪(分三)
乙一 初轉
乙二 二轉
乙三 三轉
甲二 小乘(分四)
乙一 毘婆沙部(分五)
丙一 色法
丙二 心法
丙三 心所有法
丙四 不相應行法
丙五 無為法
乙二 經量部
乙三 聲聞
乙四 緣覺
甲三 大乘(分二)
乙一 唯識宗(分三)
丙一 三性(分三)
丁一 遍計自性
丁二 依他自性
丁三 圓成自性
丙二 實相派與虛相派
乙二 中觀宗(分二)
丙一 外宗(分二)
丁一 自續派
丁二 應成派
丙二 內宗大中觀
甲四 大中觀超越唯識
甲五 不了義及了義之善說
甲六 佛種姓(分三)
乙一 本性住種姓
乙二 習所成種姓
乙三 廣說二種姓
甲七 大中觀二諦
甲八 計量因乘之寶匙(分三)
乙一 正法之了義及不了義
乙二 正法之意樂及密意(分二)
丙一 意樂(分四)
丁一 平等
丁二 別義(三性三無性)
丁三 別時
丁四 別欲
丙二 密意(分四)
丁一 令入
丁二 性相
丁三 對治
丁四 闡明
乙三 意樂與密意之差別
甲九 總括因乘(分三)
乙一 聲聞乘(分三)
丙一 體性
丙二 詞義
丙三 判別(分六)
丁一 入道
丁二 見(分三)
戊一 有部
戊二 經部
戊三 小結
丁三 戒律
丁四 修
丁五 行
丁六 果
乙二 緣覺乘(分三)
丙一 體性
丙二 詞義
丙三 判別(分六)
丁一 入道
丁二 見
丁三 戒律
丁四 修
丁五 行
丁六 果
乙三 菩薩乘(分二)
丙一 菩薩乘優勝之處
丙二 特性(分三)
丁一 體性
丁二 詞義
丁三 判別(分六)
戊一 入道
戊二 見
戊三 戒律
戊四 修
戊五 行
戊六 果
第四品 密咒果乘(分二)
引言
甲一 密咒之殊勝(分十)
乙一 以果入道
乙二 如何以果入道
乙三 四殊勝處
乙四 廣釋意樂
乙五 其他殊勝處(分三)
丙一 迅捷
丙二 樂
丙三 道遠善巧方便
乙六 十五殊勝處(分十五)
丙一 見地(分七)
丁一 二諦
丁二 觀修見地
丁三 見地之差別
丁四 其他差別
丁五 三種差別
丁六 四最上差別
丁七 五種差別
丙二 行持
丙三 持心
丙四 因
丙五 道
丙六 果
丙七 地
丙八 時
丙九 受用
丙十 瑜伽
丙十一 自利利他
丙十二 意樂
丙十三 離勞
丙十四 少難
丙十五 積聚資糧
乙七 佛身之殊勝
乙八 佛語之殊勝
乙九 佛意之殊勝
乙十 略攝
甲二 密咒〔不共〕乘之體性及詞義(分二)
乙一 廣釋(分三)
丙一 體性
丙二 詞義(分四)
丁一 密咒〔護意)(分三)
戊一 救護之容易
戊二 救護之迅捷
戊三 E-VAM
丁二 持明藏(分二)
戊一 說「藏」
戊二 說「持明」(分四)
己一 世間持明
己三 持明智身
己二 超越世間持明
己四 大瑜伽持明
丁三 金剛乘(分二)
戊一 不異
戊二 不滅
丁四 續
丙三 續與續部判別(分三)
丁一 三續(分三)
戊一 基續
戊二 道續
戊三 果續
丁二 四續部〔藏〕之首三績部(分三)
戊一 事續(分五)
己一 見
己二 修
己三 果
己四 續藏
己五 分部
戊二 行續(分四)
己一 見、行
己二 修
己三 果
己四 續藏
戊三 瑜伽續(分五)
己一 見
己二 修
己三 果
己四 續藏
己五 方便與智慧
丁三 四續部〔藏〕之無上瑜伽續(分四)
戊一 摩訶瑜伽(分四)
己一 基(分四)
庚一 四種證悟因
庚二 三清淨因
庚三 四平等因
庚四 大我因
己二 道(分二)
庚一 方便道
庚二 解脫道(分二)
辛一 生起次第
辛二 圓滿次第
己三 果──持明位
己四 續藏
戊二 無比瑜伽(分四)
己一 基(分二)
庚一 三壇城
庚二 三瑜伽
己二 道(分二)
庚一 方便決定道
庚二 智慧解脫道(分三)
辛一 隨逐於尋伺
辛二 隨逐於諦實
辛三 隨逐於種字
己三 果
己四 續藏
戊三 計量密咒乘法典之寶匙(分二)
己一 六遍
己二 四釋(分四)
庚一 詞義
庚二 道義
庚三 密義
庚四 究竟義
戊四 無上瑜伽(分三)
己一 無上瑜伽(大圓滿)更殊勝之理
己二 釋無上瑜伽(大圓滿)
己三 分部(分三)
庚一 心部(分二)
辛一 廣釋
辛二 經典
庚二 界部(分二)
辛一 廣釋
辛二 經典
庚三 口訣部(分三)
辛一 廣釋
辛二 經典
辛三 口訣部之見與道(分三)
壬一 見
壬二 立斷
壬三 頓超
乙二 總括果乘(分三)
丙一 外內績之區別
丙二 禁戒明覺外續(分三)
丁一 事續(分三)
戊一 體性
戊二 詞義
戊三 判別(分六)
己一 入道
己二 見
己三 戒律
己四 修
己五 行
己六 果
丁二 行續(分三)
戊一 體性
戊二 詞義
戊三 判別(分六)
己一 入道
己二 見
己三 戒律
己四 修
己五 行
己六 果
丁三 瑜伽續(分三)
戊一 體性
戊二 詞義
戊三 判別(分六)
己一 入道
己二 見
己三 戒律
己四 修
己五 行
己六 果
丙三 方便內續(分三)
丁一 大瑜伽(分三)
戊一 體性
戊二 詞義
戊三 判別(分六)
己一 入道
己二 見
己三 戒律
己四 修
己五 行
己六 果
丁二 無比瑜伽(分三)
戊一 體性
戊二 詞義
戊三 判別(分六)
己一 入道
己二 見
己三 戒律
己四 修
己五 行
己六 果
丁三 無上瑜伽(分三)
戊一 體性
戊二 詞義
戊三 判別(分六)
己一 入道
己二 見
己三 戒律
己四 修
己五 行
己六 果
後分
甲一 餘論
甲二 迴向頌
甲三 論主跋
甲四 漢譯者跋
附錄:《密咒舊譯甯瑪派教法安立簡軌‧善說顯現喜宴》藏文本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