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 城中村空间形态研究的相关理论与概念
2.1 人居环境科学与本研究核心概念
2.1.1 学科主要观点
2.1.2 多学科交汇的研究
2.1.3 核心概念
2.2 与城市空间和谐利用相关的理论
2.2.1 城市空间优化利用
2.2.2 城市空间公平利用
2.2.3 城市空问适应利用
2.2.4 城乡空间统筹利用
2.3 假设前提
2.3.1 建筑与社会经济一体的空间形态
2.3.2 空间嵌入性的城市问题
2.3.3 城市空间利益分享是和谐发展的实质性问题
3 空间侵入与反抗:城中村空间形态的生成与析因
3.1 空间侵入、蚕食、破碎:城市化推进
3.1.1 城市低成本快速扩张
3.1.2 低价征地成就跨越式发展
3.1.3 城市空间形态侵入与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破碎
3.2 形态畸变:空间管制缺失
3.2.1 房地产市场的膨胀与缺陷
3.2.2 外来人口的刚性需求
3.2.3 土地升值利益博弈下的规划管理失效
3.3 人居环境空间分割的结果:社会变迁下的空间反抗
3.3.1 二元人居环境规制固化
3.3.2 农民权力贫困和法律救济残缺下的行动轨迹
3.3.3 循环博弈的“极品”——深圳城中村案例
3.4 本章小结
4 空间冲突与锁定:中西部大城市城中村问题与改造的困境
4.1 城中村空间形态转化的必然性
4.1.1 物质空间形态问题
4.1.2 社会空间形态问题
4.1.3 改造——城市化质变的必然
4.1.4 转制——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
4.2 改造工程的复杂性与社会冲突
4.2.1 多样的人口构成
4.2.2 难以规范的集体经济组织
4.2.3 错综的社会关系
4.2.4 混乱的产权关系
4.2.5 巨额的改造成本
4.2.6 难以归类的村落差异
4.2.7 城中村村民弱势群体悖论
4.2.8改造过程中的社会空间冲突
4.3 村落改造的社会路径依赖性
4.3.1 固守和依靠土地的文化观念
4.3.2 长期形成的生活、生产和交往方式
4.3.3 集体组织管理及其福利保障
4.3.4 政府主导改造的必然性
4.3.5 城中村改造社会空间一体性案例——TXH①还建社区
4.4 本章小结
5 空间嵌入与补充:城中村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5.1 中西部大城市城中村空间分布与改造策略特征
5.1.1 整体规模特征
5.1.2 村落分布特征
5.1.3 大规模、市场化、高速度的改造策略
5.2 城中村空间形态:非自觉的多样复合空间——以武汉市为例
5.2.1 外来人口低门槛创业基地
5.2.2 外来务工者栖居地
5.2.3 高校学生聚居地
5.3 大规模纯粹市场化改造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5.3.1 空间极化:同质、单一和活力缺失
5.3.2 空间失配:弱势群体生活成本增加
5.3.3 空间失序:群租——国内较发达地区大城市的警示
5.3.4 社会失稳:发达国家城市居住空间极化的教训与政策转向
5.4 本章小结
6 空间过渡与适应:城中村与城市发展阶段的关系
6.1 中西部大城市转型期的主要特征
6.1.1 人口转移的主要流向
6.1.2 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局限
6.1.3 城市非正规就业市场的发展
6.1.4 城市空间转型的多重复杂性
6.2 城中村空间时态:非正规经济聚集的过渡性社区——以武汉市QK区为例
6.2.1 乡城转移的人口构成
6.2.2 非农化转向的经济构成
6.2.3 非正规化的城市就业
6.2.4 城中村非正规经济的现实合理性
6.2.5 城中村非正规经济的生存管制
6.3 转型期城中村空间形态的难以替代
6.3.1 低起点就(创)业空间难替代
6.3.2 低水平社会保障性住房难替代
6.3.3 城中村真正的弱势群体调查——村中的租户
6.4 本章小结
7 空间融合与社会和谐:城市规划的城中村改造调控策略
7.1 中西部大城市城中村社会空间问题的本质与解决路径
7.1.1 产权失灵与转型期社会失调的空间重叠
7.1.2 城市空间权益无序、低水平的共享
7.1.3 特殊时空压力下的旧改政策调适
7.1.4 由社会空间分隔走向社会空间融合
7.2 城中村和谐规划的指导思想
7.2.1 规划之目标
7.2.2 规划之原则
7.2.3 规划之基础
7.2.4 规划之保障
7.3 城中村改造(治理)规划的空间融合层次
7.3.1 宏观——专项统筹规划
7.3.2 中观——专项土地资源整合规划
7.3.3 微观——建立在改制基础上的多类型创新规划
7.4 城中村改造(治理)与多类型城乡空间融合规划调控策略
7.4.1 经济效益优先型
7.4.2 社会效益优先型
7.4.3 生态与文化效益优先型
7.4.4 城中村空间形态渐进融合与空间权益分享的探索
7.5 本章小结
8 空间融合规划的政策支撑体系
8.1 城中村空间形态和谐嬗变的政策支撑体系
8.1.1 产权重组支撑子系统
8.1.2 社会福利保障支撑子系统
8.1.3 社区居民发展保障支撑子系统
8.1.4 生态与文化保护政策支撑子系统
8.1.5 社区运行管理支撑子系统
8.1.6 规划建设管理法律支撑子系统
8.1.7 经济支撑子系统
8.2 制度创新下的城乡空间融合
8.2.1 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国民待遇差距
8.2.2 促进国民待遇一体化的制度变革
8.2.3 构建城乡统筹的不动产市场
8.2.4 一个统筹改造城边村的实例——FZL社区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武汉市城中村综合改造土地处置及建设规划的有关政策
B.武汉市体改办关于“城中村”综合改造集体经济组织改制的意见
C.“城中村”综合改造撤销村民委员会组建社区居民委员会实施方案
D.“城中村”综合改造农业户口改登为居民户口实施方案
E.武汉市关于“城中村”综合改造村改居人员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意见
F.关于城中村改造中廉租住房和周转房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
G.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简况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