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问题(英文版)》内容简介:1920年10月,罗索怀着对东方智慧国度的敬仰之情抵达上海。他不满于在苏联见到的革命后的种种情形,是到中国来“寻找新的希望”的。罗素在中国讲学、访问一年,悉心研讨中国文化,尤其着眼于中西文化的异同,于1922年发表了《中国问题(英文版)》。时隔近一个世纪,罗素在书中预言的种种情形皆在美国、苏联、中国和日本的发展进程中一一应验了,我们不禁深深为这位睿智的老人所折服。
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 was a British philosopher, logician, mathematician, historian, religious skeptic, social reformer, socialist and pacifist. Although he spent the majority of his life in England, he was born in Wales, where he also died.
Russell led the British "revolt against idealism" in the early 1900s and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founders of analytic philosophy along with his protege Wittgenstein and his elder Frege. He was a prominent anti-war activist, championing free trade between nations and anti-imperialism. Russell was imprisoned for his pacifist activism during World War I, campaigned against Adolf Hitler, for nuclear disarmament, criticised Soviet totalitarianism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s involvement in the Vietnam War. In 1950, Russell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in recognition of his varied and significant writings in which he champions humanitarian ideals and freedom of thought."
==================摘抄引用的分界线==================== 孝道和族权或许是孔子理论中的最大弱点。家族意识会削弱人的公共精神,赋予长者过多的权力导致旧势力的肆虐。而它的危害也及不上西方人的爱国。自然,这两者的错误之处都是教诲人们对人类的某一部分尽特别的义务而将其...
评分毫不夸张,罗素的《中国问题》足以让每一个中国人汗颜,这个著名的哲人,80多年对中国的匆匆一瞥却衍生出了一个既现实又长远的警示。时至今日,我们仍然看到这些现实问题存在的印记。一个外国人可以对中国的民族精神、国家积弊、中日关系作出鞭辟入里的解读,作为中国人何以...
评分 评分从1920年到1921年,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受邀成为北京大学的访问学者前往中国讲学。在大约10个月的时间里,这位日后因其“卓越的活力、勇气、智慧和感受性代表了诺贝尔奖的原意和精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公共知识分子游历了大半了中国,发表了63场公共演讲。 回...
评分对罗素的了解最开始是知道他是一个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数学家,读了这本书后你会认识到一个数学家眼中的历史观:历史应该像真理一样纯粹。罗素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这本书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从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一个理性学者对待历史态度,他始终以中性、公正、平和的态度来评价那个时代中国存在的问题,他在当时对中国所作的一些预见很多如今都变成了现实。透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 虽然当时的中国存在很多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是中国的文化始终蕴含着强劲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这股力量将会使中国从落后走向崛起。
评分罗素先生描述眼中的在1920年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和当时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且客观,文中前段对中国历史文化和民族特性做了长篇论述,悠久的历史底蕴造就的东方之美和中国人的优秀特质得到罗素先生的称赞,中篇着重介绍了背景为中日战争时期,日本的历史文化,以及日本明治维新后西化走向帝国主义的道路,他提到:日本人对于中国一向是虎视眈眈,做梦都不会把中国视为平等的民族,它的野心是要把中国及整个东亚吞并。虽然日本文化的源头来自中国,这令日本相形见拙,所以炮制了古老的历史来遮羞,而文末则对中国的未来做了预想,建立有秩序政府,在中国人的支配下发现工业,普及教育,这些预想都在随后的中国实现了,但讽刺的是实现这些的并不是他口中的进步的“中国青年”,而是布尔什维克分子。相反他最赞赏的民族自信正在新的时代逐渐丢失。
评分这应该是一本包容哲学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理念为一体的中国学作品,作者是1920~1921年在中国访问教学,1922年出版这部作品。对于一些历史细节等客观方面作者还存在一些谬误,主观方面不作评论,但这本书总体是对中国持友好态度并给出了一个西方视角下的中国社会文化等内容,对我们自身了解中国的问题也很多帮助。毕竟我们说当局者迷。尤其是书中很多预言在此后都成为现实,更增添了其内容的可靠性。
评分作者的行文思路真是十分有逻辑了。 中国更应该被看做是一个文明实体,而不只是文化实体,更加不是政治实体。 现在跟当时有了很多发展与变化,但是一些内核也不会变。 嗯,还有关于艺术的部分,我真是很喜欢罗素的一些观点了。 中国会越来越好的,中国人也是。
评分英文版,用来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