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恩·麦克尤恩(1948- ),本科毕业于布莱顿的萨塞克斯大学,于东安吉利大学取得硕士学位。从一九七四年开始,麦克尤恩在伦敦定居,次年发表的第一部中短篇集就得到了毛姆文学奖。此后他的创作生涯便与各类奖项的入围名单互相交织,其中《阿姆斯特丹》获布克奖,《时间的孩子》获惠特布莱德奖,《赎罪》获全美书评人大奖。近年来,随着麦克尤恩在主流文学圈获得越来越高的评价,在图书市场上创造越来越可观的销售记录,他的名字,已经成为当今英语文坛上“奇迹”的同义词。
13岁的布里奥妮·塔利斯拥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颇有作家天分。一天,来塔利斯家小住的布里奥妮的表姐遭人强暴,先前一直对管家的儿子罗比抱有误解的布里奥妮武断地认定罗比即是罪犯,并出庭指证他,罗比因此入狱。但坚信他无罪的布里奥妮的姐姐塞西莉娅不惜与家人断绝关系,执着地与他相爱。三年半后,罗比出狱,当时正值二战期间,他加入到保卫祖国的战斗中,塞西莉娅随后应征入伍,布里奥妮也成为红十字会医务人员。时间让一切事情的真相渐渐浮出水面。
如题,下载请点击: http://www.yiwen.com.cn/book_detail.asp?cid=8&bookId=7453
评分 评分1 首先,Ian McEwan对于电影的改编是满意的。这位英国作家自己动手写过电影剧本,却只把电影视作比书籍次一等的媒介。小说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写作者的思维和情绪是如何奔涌向前的,这点上,电影很难做到。意识的流动是能够浮出纸面的,它是一种自成生命的东西,在阅读的时候苏...
评分 评分早年看的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觉得光影很美,读过原著以后,知道是伊恩·麦克尤恩有意在书中代入了布里奥妮的意识流视角。结尾的仿后记中交代了罗比和塞西莉亚的“真实结局”,让人唏嘘不已。
评分算是元小说结构?不过这个元小说结构里其实并没有多少读者参与的成分,感觉伊恩是有意要模拟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作家的笔触,所以里面的心理描写都是精工细描,写得极之耐心,部分地方有些冗赘,个人觉得也许写成中篇力道会比较好把握。
评分曾经一位朋友因为比电影细腻推荐我读。藏了几年终于读完,虽然长达四百多页,但内容并不多,剧情主要发生在相隔多年的不同的四天中,多是心理描写与环境描写,写了一堆后才进入正题,细腻但有点啰嗦。一个渴望成长,渴望被成人所接受的小女孩犯下的错误。其实早早猜到所谓赎罪,都是骗人的。
评分似乎看过书或者电影的人都把布里奥妮的错误行径归咎于妒忌,她在十岁时的夏日(又是夏日,这一层又一层的夏日)跳入水潭测试罗比的爱意却招来斥责,这段出现在罗比长途跋涉中得回忆,从受害者的角度思考布里奥妮匪夷所思的坚定证词。我们为一对璧人终天涯两隔而感叹唏嘘自动站队受害者,顺着罗比的猜测给布利奥妮扣上既卑贱(妒忌姐姐的美貌,爱情)又邪恶(找机会下毒手)的帽子。也许你看出来了,我是极喜欢布里奥妮这个角色的,这样俗气drama的理由实在配不上我们十六岁起就思考独立性问题的早熟文艺女青年。不是我不为旷世哀恋感动,不是我不为一美一对碧绿的眼珠,平胸凯拉一袭丝滑的长裙沉醉,只是我相信更客观,更真实,更新颖的理由——创作欲望。这样的欲望造就了布利奥妮,造就了这段爱情,造就了这段故事,造就了赎罪,也造就了麦克尤恩
评分早年看的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觉得光影很美,读过原著以后,知道是伊恩·麦克尤恩有意在书中代入了布里奥妮的意识流视角。结尾的仿后记中交代了罗比和塞西莉亚的“真实结局”,让人唏嘘不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