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描述中国各地人文书店(含人文书吧),即文人笔下的中国人文书店风景。由各地的作家学者以他们的亲身体会和多年观察来描绘和展现各地人文书店的生存状态。书店被称为反映一座城市人文风景的窗口,也是体现一座城市文化内涵的缩影,有什么样的城市,就有什么样的书店,从书店的生存状态也可以反映当代中国的文化形态。
薛原,豆瓣网ID:书鱼知小。系《青岛日报》副刊编辑,2006年参与创办良友书坊。著有《检讨——旧档案里的中国海洋学术权威》《留恋之矢》等,编有《青岛记忆》《谈文说画》等,合编《良友》《闲话》等MOOK丛书。
西海固,混迹图书出版、销售行业十余载。近年隐身某艺术类独立书店,甘当书店小二,每日或洒扫书尘,或躬身迎客,或陶醉于文字中,不知世事几何。曾与人合著《书店之美》等。
独立书店最近一两年被关注,既跟这股书店倒闭潮相关,亦跟社会物化、精神疲软相连。那么,到底是独立书店病了,还是我们这个时代缺乏了对精神的需求,这个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在众多探讨独立书店的文章中,更多的是着眼于某一书店的个案关注,而缺乏群体意识,以至于对独...
评分《独立书店,你好!》是站在先锋书店的大堂翻看的,钱小华老师依旧在书店进门处摆放着一一摞摞与书店有关的书籍,比如钟芳玲的《书店风景》、《查令十字街84号》……店主对于书店的那份特殊的感情就在这一摞摞书中凸显。 知道《独立书店,你好!》出版的消息是在搜集、整理全国...
评分去年,青岛的薛原兄说要编一本关于独立书店的书,邀我写写郑州的独立书店。犹豫再三,我还是未敢承接,至今没有交稿。现在回想起来,去年的那个时候,整个人都比较迷茫,在这个城市生活了将近六年,却没感觉到多少亲近,反而愈加疏离。郑州这个城市跟之前我读书的那个商业之城...
评分可惜了我顶着大太阳坐一个半小时的公交特地去书店买这本书。 编者的话结尾是这么一句:“作为喜爱纸本书的读者,期待着永远的独立书店”。作为一个心胸不甚宽广的电子书党,这句话确实让我不快。 “书籍就是知识,学知识是不应该打折的,所以书也是不应...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还算比较容易读完,里面没有太多要消化长一些的内容,不过这本书的可以满足了我对书店向往的要素,我可以看到跟我一样像书痴一样的人,他们做了些什么,也了解开书店人的梦想。当然书是探讨独立书店如何生存这个话题为主。并没有过度去美化独立书店,反而要探讨在...
休憩353rd,各地遴选实体书店的介绍性书话合集。将书话中最为重要的有关书的故事与情感基本淡化归零,有关定位装修风格之类细节却十分多,大抵是紧随钟芳玲亦步亦趋所致,因而三星无法更多。实体书店的艰辛与不断减少这几年看在眼中焦急在心里。这样的事在大陆香港台湾乃至于日本都在发生,我所能做的只有每去一次实体书店至少买一本书,聊作支持。我知道没用,但是以我的购书量如果放弃电商,收入起码得加一半才能维持。那么,怎样能让更多的人读书,怎样能让实体书店活下来呢?我思考过很久,最好的办法是,国家禁掉一切不是小说的书,网上不许卖不许谈论,而实体书店或C2C交易视而不见,就像略宽松的文革,如此二十年,当有成效。当然是说笑,你我都知道我们正在经历实体书店的黄昏,它可能会死得缓慢,但它老得飞快,我很伤心。
评分我也是的,现在很多时候都是从网上买书,主要原因还是网上的能省到更多的钱吧。不过我依然爱去书店,我生活在一个小城,基本上没有什么独立的书店,您说的很对,一个城市的独立书店多多少少能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我也梦想将来能自己开一家店,与自己喜欢的书和其他的东西一起生活,我知道,出售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大部分是在出售自己的眼光和对美好事物的眷恋,喜欢这种感觉。不过就仍处在学生时代的我来说,一边能看到自己喜欢的书一边能省下钱也是很重要的,但是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书还是没有任何的抵抗力。愿梦想开花结果。
评分读的电子版,三季的都看完了,爱书人们讲述他们和喜爱的书店的故事,每一个城市应该都有那样的地标书店才是。
评分曾经想开家书店,不过发现我只喜欢看书不会卖书……
评分名为“读过”,实为翻过。实在没有认真读的兴趣。罗列无奇,文字无味,我又并无读此类主题图书所应有的那种情绪。居然有“安庆”一章,惊讶之余翻来一看,发现都是我当年去过的几家书店。当年中学论坛吵架,某人引用某书,另一人反驳曰:“少装逼,安庆根本买不到你说的那些书,你不可能读过。”——这才是三线城市读书人的真实需求,解决这个需求靠的是当当卓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