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与文化》自2001年初版以来,已被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等美国多所院校采用为教材。2006年,作者在初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在保持通俗易懂的风格基础上,更能迎合读者对新知的渴求。
作者打破了传统艺术史教材按类型(建筑、雕塑、绘画......)和朝代叙事的僵化模式,内容在类型的基础上统摄于若干主题,主题内部跨越了不同类型的材料。同时,部分章节跳出朝代界限的束缚,注重社会文化史的连续性。作者为艺术现象提供了翔实的社会背景,努力还原艺术的历史环境。本书以开放的视野,为读者提供一窥中国艺术与文化的门径,知其梗概,启发志趣,在吸收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视角的基础上,最终形成自己对中国艺术文化史的认识。
同时,本书实现了历史文本和图像的完美融合。作者精心挑选358幅图片,随文配图,综合运用了考古、文化解释等多种方法,达到图为文之辅,文为图之质的境界。中译本挑选书中的精美图片作为彩插,相信读者必将为那流光溢彩的艺术之美所折服。
杜朴(Robert L. Thorp),早期中国艺术领域的权威学者,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艺术史和考古系教授,著述丰硕。杜朴博士除了在远东广泛的游历和田野考古工作,还合作策划了几个重要的展览,并受邀在每个以中国艺术收藏著称的美国博物馆做讲座。
文以诚(Richard Ellis Vinograd),1995年起任斯坦福大学艺术和艺术史系主任,晚期中国(宋代至今)艺术领域备受尊崇的学者,获得众多奖项和荣誉。著有《自我的界限:1600—1900年的中国肖像画》(Boundaries of the Self: Chinese Portraits 1600—1900),在许多重要刊物上发表过文章和书评。文以诚博士经常受邀以演讲者、评审或研讨者的身份出席有关中国艺术和文化的会议和论坛。
与史料、史观和问题的转变相表里,这部书的行文灵动巧妙,举重若轻地处理了许多复杂问题,十分富有个性。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它与很多教科书“材料—结论”的二元结构不同,在简练的文字中,作者不时地穿插学术史的信息,介绍当下不同的意见,并随时提出新的问题,而结论则设定...
评分1.人人都需要审美力 在网上有人提问,就201X年而言,国人的审美出于什么水平? 有答主转载的答案,看上去最初让人捧腹大笑、接着哭笑不得,最后阵阵惋惜。 一座又一座的千年佛像被修复成,喜羊羊灰太狼似的卡通人物,直接抹杀了中国艺术的美感。 有关部门看到此情此景,吓得马...
评分忘了多久没仔细看一本书了 跟大多数人一样,我也慢慢摒弃了经常阅读的习惯,偶尔看也是读图或是看影像多于文字。这本书到手之前,甚至想到会不会同类型的纪录片可以看干脆看看得了,到手之后看到是厚厚一大本,封面还有些历史课本般的刻板模样…… 但还是想重新拾起阅读的习惯...
评分文/宝木笑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交通工具的进步和经济文化联系的进一步紧密,我们欢庆“地球村”终于实现,“天涯若比邻”胜利完成。但“海内存知己”却依然是个让人不能轻易下结论的问题。“知己”是什么?“知己”意味着一种精神层面的共振,是一种深刻的彼此了解和交流,而当...
评分艺术与社会、经济及广泛文化领域背景密切相连的艺术史。最后一章有点乱。
评分翻译的实在让人无语。“主管坐于凉亭之内”都出来了。
评分艺术介绍的比较琐碎,对中国艺术零基础的人慎读。
评分虽不欲以怒赞来显露自己的无知,但我仍然愿意给本书十颗星。这不是一部跳脱出来的文艺青年范儿的艺术史,而是在广泛且深邃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历史语境之中构建出的艺术与文化史。若是以小清新的姿态阅读,恐怕会味同嚼蜡;反之,相关的知识背景越丰富,则越发会对此书甘之如饴。另,译笔上佳。本书责编云:“一般人认为四色印刷铜版纸最能展现图片色彩,事实上,这个要区别对待。《詹森艺术史》为避免反光影响图片效果,并未采用一般的铜版纸,而是采用哑粉纸(又叫无光铜版纸)。成书效果比原版书更胜一筹。有了对东西方作品的充分分析,又考虑到中国美术作品的独特韵味,《中国艺术与文化》采用了荷兰进口的80g轻涂纸,海德堡四色印刷。纸张本身的米黄色色彩与中国的艺术作品搭配,不是简单地呈现,而是能使读者真正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评分对门外汉很不友好,过于学究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