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空学探源

性空学探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华书局
作者:释印顺
出品人:
页数:184
译者:
出版时间:2011-4
价格:15.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1078541
丛书系列:印顺法师佛学著作系列
图书标签:
  • 佛学
  • 印顺法师
  • 印顺
  • 佛法
  • 釋印順
  • 宗教
  • 性空学
  • 佛教哲学
  • 中国哲学
  • 唯识学
  • 中观学
  • 般若学
  • 空性
  • 智慧
  • 宗派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性空学探源》系统、全面的介绍了印顺法师的佛学研究成果和思想,受到学术界、佛教界和广泛欢迎。

作者简介

释印顺(1906—2005),当代佛学泰斗,博通三藏,一生游心法海,讲学不辍,著述宏富,撰写、编纂佛学著作四十余种,陆续结集为《妙云集》(24册)、《华雨集》(5册)及《印度佛教思想史》、《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等专著。印顺法师对佛教的教史、教理与教制作了广泛、深入、系统的梳理与阐释,建立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成为汉语佛学研究的重要典范,受到海内外学术界、佛教界的高度推崇。

目录信息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泛论空为佛法之宗极 第一项 空为佛法之特质 第二项 空宗 第二节 空有之关涉 第一项 依有明空 第二项 知空不即能知有 第三项 沉空滞寂 第三节 空义之研究第二章 阿含之空 第一节 总说 第一项 阿含为空义之本源 第二项 真·实·谛·如 第三项 世俗与胜义 第四项 思择与现观 第二节 空之抉择 第一项 无常为论端之蕴空 第二项 无我为根本之处空 第三项 涅槃为归宿之缘起空 第四项 我法空有 第三节 空之行践 第一项 空与禅 第二项 空·无相·无所有 第三项 空义之次第禅定化第三章 阿毗昙之空 第一节 总说 第一项 学派之分流与毗昙 第二项 空义之开展 第一目 经说之综集 第二目 理论之要求 第三目 观行之所得 第三项 二谛之建立 第二节 实相与假名 第一项 有如实知有·无如实知无 第二项 假名有 第一目 辨假有 第二目 假施设之我 第三项 法体假实 第一目 过现未来 第二目 蕴处界 第四项 从法相到名言分别 第三节 终归于空 第一项 无为常住 第一目 无为法 甲 略说 乙 灭性之无为 丙 世相之无为 丁 理则性之无为 戊 道果之无为 第二目 涅槃 第三目 法身 第二项 法性空无我 第一目 空与无我之定义 第二目 传说中之法空论者 第三目 大众系之空义 第三项 见空得道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大乘制经而声闻著论。盖依原始佛说与根本阿含而予以笔录和展开。 阿毗达磨即『分别法相』。从法相本身。根据『人』对法相的认识和表述。各部派步步推演出空与假来。『如是以名与分别而否定于自相的“相”;“实相”一名,从前认为是实在的自相,现在反成为空性了』。 阿毗达磨...

评分

印顺有《唯识学探源》一书专论唯识思想源流,但所论者今日基本已成唯识学常识,反倒是此书对唯识学问题颇有启发。盖唯识学虽以种子为特色,为“有宗”,实亦佛教一派,其不得不论空,而从空义演变中能发现很多新问题。下略举三义: 1、执受与共相种子问题 《成唯识论》中分共相...  

评分

印顺有《唯识学探源》一书专论唯识思想源流,但所论者今日基本已成唯识学常识,反倒是此书对唯识学问题颇有启发。盖唯识学虽以种子为特色,为“有宗”,实亦佛教一派,其不得不论空,而从空义演变中能发现很多新问题。下略举三义: 1、执受与共相种子问题 《成唯识论》中分共相...  

评分

印顺有《唯识学探源》一书专论唯识思想源流,但所论者今日基本已成唯识学常识,反倒是此书对唯识学问题颇有启发。盖唯识学虽以种子为特色,为“有宗”,实亦佛教一派,其不得不论空,而从空义演变中能发现很多新问题。下略举三义: 1、执受与共相种子问题 《成唯识论》中分共相...  

评分

大乘制经而声闻著论。盖依原始佛说与根本阿含而予以笔录和展开。 阿毗达磨即『分别法相』。从法相本身。根据『人』对法相的认识和表述。各部派步步推演出空与假来。『如是以名与分别而否定于自相的“相”;“实相”一名,从前认为是实在的自相,现在反成为空性了』。 阿毗达磨...

用户评价

评分

空的源流,还需学习。

评分

還是老一代大師有智慧

评分

声闻依原始佛说与根本阿含而予以笔录和展开。 阿毗达磨即『分别法相』。从法相本身。根据『人』对法相的认识和表述。各部派步步推演出空与假来。『如是以名与分别而否定于自相的“相”;“实相”一名,从前认为是实在的自相,现在反成为空性了』。 阿毗达磨即所谓『对法』。即分别诸『法』的种种性质。状态和作用。『法』简而约心与色。而『色』亦特重摄取之『色』。繁则演为『蕴』『处』『界』。以认识而安立为『境』。实则包涵现象与认识两端。进而择『行』出『果』。声闻即依法相之性质。状态和作用而分空有。进而论及种种实践及其阻碍。始终不离与各种『法』的关系。因此分析愈侈而诤论愈夥。以此阅读纷繁论藏庶几可以梳理出些新鲜的内容。印顺法师所谓『依缘起论显自体空』与『依认识论显所取空』即约现象与认识之两端而断言。

评分

相比印老的其他著作,本书稍弱。。。

评分

還是老一代大師有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