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塘浦圩田史研究

太湖塘浦圩田史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农业出版社
作者:缪启愉编著
出品人:
页数:103
译者:
出版时间:1985
价格:0.90
装帧:
isbn号码:
丛书系列:中国农史研究丛书
图书标签:
  • 环境史
  • 历史地理
  • 社会经济史
  • 地理
  • 农/林/牧/副/渔
  • 历史
  • 地理学
  • 中国古代
  • 太湖
  • 塘浦
  • 圩田
  • 地方史
  • 农业史
  • 水利史
  • 社会史
  • 江苏
  • 无锡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简介

缪启愉(1910-2003),农史学家,农业古籍整理和研究专家。以校释《齐民要术》而蜚声海内外。对中国农业史研究矢志不渝,辛勤耕耘,特别是对古农书的整理研究作出重要贡献。《齐民要术校释》获得国家多种奖项。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贡献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精力。

早年时期

1910年10月10日出生于人文荟萃的浙江省义乌县(现义乌市)农村一个殷实家庭,父亲营农兼医(中医),母亲操劳家务。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好学多问,1923年6月义乌县城绣湖小学毕业,1926年6月杭州市宗文初中毕业,1928年金华中学肄业,同年转入上海大厦大学预科学习,1929年8月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厦大学经济系国学副系学习,1932年8月毕业,从事地政工作。

工作经历

1936-1937年又在南京地政学院研究院学习。此后一直从事中国土地管理和地政工作,曾做过大量中国农村土地调查,积累不少地政管理资料,先后任过贵州、四川、河南、广西、浙江等省财政厅土地陈报处督导员、副主任,中国地政研究所副研究员,南京政治大学地政系副教授等职。

新中国成立以后

先后在河南省勘测公司和郑州市城市建设学校从事土地测绘和教育工作,1957年初由著名农史学家万国鼎举荐,从河南来到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现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从事农史和农业古籍整理研究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缪启愉连遭迫害,并被遣返原籍“劳动改造”。他虽身居逆境,仍矢志不渝,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古农书的整理研究上,读书、评书、写书,使他忘掉了一切痛苦和疲乏,取得了常人做不到的大量研究成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缪启愉的冤假错案得到了彻底平反。1979年4月,他迎着春风,噙着激动的泪花,欣喜地看到神州大地翻天地覆的变化,举家回到了整整阔别10年的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饱经风霜的他,决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祖国农业古籍整理研究,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贡献自己全部智慧和力量。

潜心研究

中国农业有悠久的历史,有着丰富的农业遗产,发掘、整理、研究中国农业遗产,为建设现代农业服务,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缪启愉是研究中国农业遗产的先驱者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潜心致力于中国农业历史的研究,他先治中国农田水利史,后治农业古籍整理研究,尤其在古农书的整理研究方面,成绩卓著,硕果累累。先后出版有《四时纂要校释》、《四民月令辑释》、《齐民要术校释》、《元刻农桑辑要校释》、《汉魏六朝岭南植物“志录”辑释》、《东鲁王氏农书译注》等学术专著,以及《陈旉农书选读》、《齐民要术导读》、《五谷史话》修订本等通俗性读物。他还参加中国农史研究里程碑式著作——《中国农学史》和《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的撰写和统稿工作。至今已出版各种专著16部,并发表了《试论徐光启的治水营田见解》、《南方草木状的诸伪迹》、《纪元前中西农书之比较》、《齐民要术中利用微生物的科学成就》、《“马首农言”的种植特点和名物考索》等30余篇,总计出版专著论文达430余万言,可谓著作等身。

治学严谨

他的专著和论文,史料丰富,旁征博引,考订翔实。尤在古农书整理、研究方面独具一格。农业古籍的校释不同于一般文史哲古籍的校释,因它具有农业科学技术的特定内涵,非一般整理者所能胜任,它必须具有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二者结合的知识,并兼具钩沉古籍的功力和其他相关知识,才能登堂入室,步入研究的殿堂。缪启愉由于对农事和农作物栽培技术的熟悉,以及对古农书专用术语理解深刻,所以在整理农业古籍的工作中游刃有余,发微祛疑,许多校释精辟、准确,使长期以来的一些谬误讹传,得到正本清源,获得了同行的高度赞誉。

态度严肃

思虑阐发严谨、引文严密不苟的“三严”原则,在校释农业古籍时采用四种校法,即:“本校”,用本书不同处的文词自校,用其引书的原书来校;“对校”,不同版本对勘校正;“他校”,用他书引该书的文词来校;“理校”,即以事理来校。“三严”、“四校”是他多年来潜心研究的经验结晶,也是他治学严谨的具体表现。

屡受表彰

他的《齐民要术校释》(农业出版社,1982年11月)1985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获国家新闻出版署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二等奖,1995年获国家教委全国首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齐民要术导读》1990年获首届科技史优秀图书二等奖,并被中国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以繁体字重新出版。《五谷史话》修订本1984年获中国史学会、中国出版协会优秀图书奖。《元刻农桑辑要校释》被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评为优秀著作,认为该书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是整理古典农书的工作中呈现的奇葩。《南方草木状的诸伪迹》一文发表以后,引起读者强烈的反响,《中国史研究》全文予以转载。缪启愉的学术成就,不仅在国内学术界获得很高的评价,而且也受到国外同行的赞誉,日本东海大学文学院中国农业史研究教授渡部武,除了书信来往以外,还借每次访华机会专程来南京与缪启愉切磋中国水利史研究中的学术问题;日本研究中国水利史的教授佐藤武敏、森田明、长漱守等人也经常与缪启愉切磋中国水利史研究中的学术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浙江省义乌市人民政府为了表彰缪启愉中国农史和农业古籍研究取得的成就和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作出的贡献,1988年特地请他回家乡参加全市性的书展,1998年又将他的著作陈列到义乌市“义乌籍人士著作陈列馆”。

1缪启愉。四民月令辑释。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2缪启愉。四时纂要校释。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3缪启愉。陈旉农书选读。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4缪启愉。太湖地区塘浦圩田形成与发展。中国农史,1982(1):12~32

5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6缪启愉。五谷史话(修订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

7缪启愉。思适嗟言。中国农史,1983(2):63~73,(4):80~90

8缪启愉。试论徐光启的治水营田见解。中国农史,1983(3):32~39

9缪启愉。四时纂要选读。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10缪启愉。中国农学史(合著)。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11缪启愉。齐民要术译注(与缪桂龙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2缪启愉。齐民要术导读。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

13缪启愉。齐民要术译注(与缪桂龙合著)。济南:山东出版集团,齐鲁书社,2009

目录信息

书名 1
前言 2
目录 4
第一章 太湖地区塘浦圩田的形成及其发展 7
一 围田的起源和发展 7
(一)春秋以前的太湖农业 7
(二)水利技术条件和围田 9
(三)围田的起源和发展 12
(1)吴、越围田 12
(2)楚、秦围田 14
(3)太湖西南面的开发和汉代围田 16
(4)围田和堰闸 18
二 塘浦圩田的形成、发展和隳坏 19
(一)塘浦系统是集体力量的产物 19
(1)唐以前的屯田经营 20
(2)唐代的屯田营田和塘浦系统的形成 21
(二)湖堤、海塘的修筑和塘浦圩田的形成 23
(1)海塘系统的完成和圩田 24
(2)太湖周围的湖堤发展和圩田 25
(三)五代吴越时期塘浦圩田的发展和巩固 28
(1)吴越时治水治田相结合的水利机构和屯田、营田 28
(2)吴越时太湖下游塘浦圩田的规模和布置 29
(3)吴越时的水利基础和高低分治的办法 30
(4)吴越撩浅制度的创立和禁止盲目围垦 32
(5)吴越时期治水评价 33
(四)圩田体制的开始破坏、分裂和治水议论的纷起 34
(1)北宋时塘浦系统开始破坏 34
(2)北宋塘浦系统破坏后的治水情况和长期积水为灾 35
(3)水利面貌的变化和圩区的分裂 37
(4)治水议论的纷起和议论后的水利情况 39
(五)南宋以后塘浦圩田的隳坏情况 40
(1)南宋的圩田水利情况 40
(2)元代的圩田水利情况 42
(3)明清以后至解放前塘浦圩田的日益隳坏 43
三 结语 45
第二章 湖溇圩田的独特形式和太湖的狭浅 49
一 太湖二大源流的苕溪七十四溇和荆溪百渎 49
(一)苕溪七十四溇 49
(二)荆溪百渎 52
(三)小结 53
二 太湖泄水出路和吴江十八港与震泽七十二港 54
(一)吴江十八港和震泽七十二港 54
(二)吴江塘岸、岸西淤陆发展的特点和太湖泄水口港 55
(三)创辟湖溇圩田的艰险历程和“大棚车”的戽救组织 59
三 东太湖的形成和太湖的狭浅 60
四 结语 65
第三章 太湖主要水系的历史变迁 66
一 太湖的来水、去水和古代“三江” 66
(一)太湖的来水 66
(二)太湖的去水 67
(三)古代的“三江” 68
二 太湖下游东北方面主要河流的演变 70
(一)娄江的湮塞和至和塘的兴筑 72
(二)新洋江和三十六浦的疏治 74
(1)五代吴越的开浚新洋江和对三十六浦的重视 74
(2)宋代偏治东北诸浦不能解决太湖下游的泛溢 75
(三)刘家港的出现和“掣淞入浏” 76
(1)刘家港曾经是东北方面的干河和通海大港 76
(2)从“掣淞入浏”到淞、浏并淤 77
三 太湖下游东南方面诸港浦的开通和断塞及黄浦江的形成 81
(一)东江、谷水和南朝开大渎的计划 81
(1)东江和谷水 81
(2)南朝开大渎通谷水和钱塘江的计划 84
(二)从主要港浦的开浚、筑堰到所有港浦的被断塞 85
(1)浚治小官浦和三十六浦 85
(2)从通海港浦筑堰闸到加固海塘御潮 86
(三)黄浦江占夺吴淞江的历史变迁 88
(1)黄浦的出现和元代恢复吴淞江的努力 88
(2)吴淞江被夺流、黄浦江成为太湖下游的主要河流 91
四 吴淞江的历史变迁 93
(一)唐以后吴淞江的淤狭过程 93
(1)影响吴淞江淤狭的主要因素 93
(2)宋以后的加速淤狭和“黄浦夺淞” 95
(二)吴淞江的改道和今江的形成 98
(1)“汇”和截湾取直工程 98
(2)改凿新江和今苏州河的形成 100
五 结语 104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开创性质,一些疑难问题都讲到了,虽然是老书却是必读

评分

开创性质,一些疑难问题都讲到了,虽然是老书却是必读

评分

开创性质,一些疑难问题都讲到了,虽然是老书却是必读

评分

真正的环境史

评分

真正的环境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