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俪生高昭一夫妇回忆录

赵俪生高昭一夫妇回忆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山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赵俪生
出品人:
页数:358
译者:
出版时间:2010-9
价格:3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03069478
丛书系列:汉唐阳光人文图书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赵俪生
  • 传记
  • 历史
  • 人物
  • 高昭一
  • 赵俪生回忆录
  • 现代史
  • 赵俪生
  • 高昭一
  • 回忆录
  • 夫妇
  • 家庭
  • 历史
  • 个人经历
  • 民国
  • 中国
  • 情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赵俪生高昭一夫妇回忆录》是赵俪生《篱槿堂自叙》、高昭一《回首忆当年》两书的合辑。《篱槿堂自叙》曾公开出版过,好评如潮,这次新版,增补了三分之一多的内容,读者可以看到一部完整的《篱槿堂自叙》;《回首忆当年》则属首次公开出版,之前仅以自印本形式流传于少数学人好友之间。

两位作者分别叙述了家庭、求学、成家、革命,以及建国后所经历的风风雨雨。这本回忆录不仅仅是个人的生活经历,同时也是20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社会变迁的记录。作者在讲述自己经历的时候,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时代的大背景结合起来,从客观的史学分析角度入手,对其亲身经历的历史事件进行反思。

风格上,赵书内敛淡然,高书张扬、喜怒形于色;赵书有时一笔带过,高书则更多细节。两书合璧,相得益彰。

作者简介

赵俪生先生起身于文学,立命于史学,倾心于哲学,实为学贯中西、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家。他在清华求学时便发表众多作品,颇得郑振铎、叶圣陶、朱自清、茅盾等人赞誉,是左翼作家联盟中的年轻成员;后经胡适、傅斯年推荐,进入史学界,成为中国新史学的奠基者,培养出著名清华教授——秦晖等弟子。华师大著名史学家王家范曾这样评价:“解放前,中国高等学府历史课讲得最好的是钱穆,解放后,则首推赵俪生”。

高昭一既是赵俪生生活上的伴侣,也是他在事业上的助手。在她的帮助下,赵俪生在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前期,开创了他自具特色的中国农民战争史与中国土地制度史的专题研究,且自成一家之言。在生活中,作为一位母亲,她养育了六个孩子,除了一个女儿不幸早亡外,均学有所成。

目录信息

第一章 乡土和身世
郑板桥诗曰“走遍青山是潍县,过了潍县又青山”,是戏谑家乡一带缺乏山峦之美。不过苏东坡又云“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我认为这是对故乡最好的描写。
乡土/身世

第二章 小学和初中
每当上演田汉的戏剧时,不少穿清朝紫背心的老者就在会馆门口,企图阻止自己的女儿或孙女看这样“邪恶”的戏,但那些女孩子早早地就从后门或侧门进去了。
小学/初中

第三章 :高中阶段
初中毕业,数学45分。高中伊始,我用掉十本演算本,把数学补至满分,顺利考入清华。
浪花文艺社/对数学的追补/翻译

第四章 大学
自王国维、梁启超离去后,清华的文科,老辈的只剩下刘文典、陈寅恪等先生,其后如冯友兰、金岳霖,中年的如朱自清、闻一多等。我的老师中,吴宓有些神经质;冯友兰俨然程夫子转世;张申府课上很少讲课,专骂蒋介石;某系系主任全靠念笔记为生;俞平伯个儿很矮;朱自清温文尔雅,人望很高;闻一多的课,大家争着选修……
考大学/清华大学(一)/清华大学(二)/“一二·九”学生运动

第五章 抗战(一)
当时黄河正在决口,真是一片“哀鸿遍野”的景象,流民、乞丐、尸体到处皆是。
太原/长沙/离石/柳林和王老婆山

第六章 抗战(二)
人们一直叫延安为“圣地”。延安自有它“圣”的一面,也有不怎么“圣”的一面,但最终还是不愧为“圣”地。
延安道上/在西安/中条山下(一)/中条山下(二)

第七章 抗战(三)
在乾州,我害了平生最重的病,病了两个多月,几度濒于死亡。
乾州中学/西安高中·扶轮中学/雍兴工业职业学校

第八章 从中原到华北
当时中文系和历史系合在一起,叫文史系。系主任是嵇文甫。教师中间颇有几位著名的,如朱芳圃、马元材(非百)、李嘉言、张长弓、任访秋、何鹏毓等。
河南大学/开封攻城战/从中原到华北(一)、(二)、(三)、(四)

第九章 在华北大学
成仿吾是当时华北大学的副校长,但当年“创造社”时期的才华已荡然无存,只剩下骂“文学研究会”为“群鬼”的横劲儿。我则因为一句话,惹得他刀兵相见……
正定/华北大学/第四部/“逃情况”/跟成仿吾的冲突

第十章 在济南
王献唐先生对文化事业的贡献,是不易被一般群众了解的。顾颉刚先生对献唐先生一本藏书梦寐以求的情状,多年之后犹历历在目。
济南市委和市政府/王献唐先生

第十一章 去北京
1949年11月,我在北京的东厂胡同二号工作。于此地,我三辞编译局。我先后跟“创造社”的两员主将各碰了一下头,虽然在形体上并未碰得头破血流,但都是以失败告终。我失败了,但精神是愉快的。……
东厂胡同二号/我跟郭沫若的冲突/艾思奇对我的救助

第十二章 去东北
我每到一个地方,总跟偏重理论的人交成朋友,在正定是艾思奇和何干之,到长春又交上了何锡麟、陈连庆、智建中等人。
东北师大/智建中同志

第十三章 青岛山东大学(一)
1950年冬,应华岗校长之邀,我们一家又自长春迁往青岛。算起来,我跟青岛这个港口城市,前后有过十四年的缘分。
三校合并/华岗校长

第十四章 青岛山东大学(二)
学历史的,天天读正史。而正史除看京戏/买字画

第十五章 “另册”一案的全部过程
从那一年开始,时代的病变逐渐加深。政治、罪恶、兽性、小人意、君子悲、人鬼谣、生相爱死相哀的剧目,一一展开。
1957年的鸣放/由青岛迁兰州/“起解”和“回解”
……
附录:赵俪生师友记
回首忆当年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如果说现在无处不在的书腰还只让人烦的话,那么像这本书把书腰弄胶水给粘到封面上,就纯粹是白痴了! 内容当然是好的,要不是为了内容,早把这书给扔了!

评分

如果说现在无处不在的书腰还只让人烦的话,那么像这本书把书腰弄胶水给粘到封面上,就纯粹是白痴了! 内容当然是好的,要不是为了内容,早把这书给扔了!

评分

知道这本书很早,但促使我去读还是因为钱理群的一篇书评。 掩卷思之,第一是感谢作者。说实话说真话,文字有学者味道。清华园里教师众生相,不再是以往笼统的“高大上”。清华园里因为抗战走出来的学生,除了到西南联大或者到延安这样两条道路,还可以有其他生存模式,尤其是可...  

评分

47页:老婆婆找出一点莜面做猫耳朵,蒸后蘸着柿子醋吃。莜面是燕麦磨成的粉,我从小说里得知,俄罗斯人习惯用燕麦喂马。 按:莜面,就是莜麦面,即用莜麦磨成的面。莜面如今是我们那儿的稀罕物,如果哪天吃一顿,叫做吃稀奇。但是只要是吕梁十三县的饭店,莜面都会有售,花样...  

评分

十年前,俺还在长春市南关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念书的时候,听系里的老师说,俺们学校最牛的系其实是历史系。心下对幽深的史苑充满向往,于是想起当年报志愿的时候,如果不填中文系,一定会是历史系 。而赵俪生六十年前就在俺们学校历史系呆过,起因是这样的:时任中国科...  

用户评价

评分

装帧丑极。

评分

非常喜欢,热烈推荐,两位老革命的回忆,可以让我们看到我党的某些固有基因,也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当年我党虽然已有这些基因,却仍然能吸引到最优秀的年轻人……

评分

通宵看完。。性情中人。。对我从前采访过的一位老先生略有微词。。看完本书。。很想再去拜访一次,听听当事人说法。。

评分

借来匆匆翻阅一遍。赵文字有欠精致,他的夫人词气就要从容许多。最可取处是老先生的直话直说,虽然有时候坦率得令人难堪。一些年前,因为《篱槿堂自叙》,我认识到闻一多先生的可贵,此处重读,依然很受触动。可以想见赵做学生时,是如何为闻先生所激动。

评分

赵俪生这老头得罪人的功夫真是一流,清华的老师除闻一多与叶公超都被痛骂(记得在学术自传中还表扬过钱稻孙,时任清大图书馆长),进入体制后又触怒了成仿吾与郭沫若,晚年访美还与杨联升冲突。以至于所带的第一届研究生答辩时被围攻,申报博士点居然评委15票全部弃权,也算奇闻一件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