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聲頻工程中應用的數學基礎知識 1
1.1 精度、準確度和分辨率 3
1.2 簡單的數字錶示法 3
1.3 增益和衰減的數學錶示 4
1.4 參量的錶示法(因子-標簽係統) 4
1.5 基本的物理參量 7
1.6 數學運算 8
1.7 復數運算 12
1.8 十進製進位 13
1.9 綫性刻度與對數刻度的轉換 14
1.10 求分數倍頻程間隔的Renard級數 15
1.11 弧度與球麵度 16
1.12 百分比與比值的計算 18
1.13 有用的數學錶格 20
1.14 角度 22
1.15 初等幾何 23
1.16 自然對數的底e的由來 23
1.17 復數平麵 24
1.18 歐氏定理(Eulers Theorem) 25
1.19 實例 25
1.20 矢量 26
1.21 變化率 28
第2章 分貝的應用 31
2.1 分貝 33
2.2 奈培(Neper,Np) 33
2.3 分貝及其在音響係統中的基本應用 34
2.4 電功率的測量 36
2.5 功率與聲頻信號電平的錶示 36
2.6 常用的實例 37
2.7 聲學中的分貝——LP,LW和LI 38
2.8 聲強級(LI),聲功率級(LW)和聲壓級(LP) 39
2.9 反平方定律 39
2.10 方嚮性因子 40
2.11 歐姆定律(Ohms Law) 40
2.12 分貝的應用 41
2.13 原有的基準參考值 42
2.14 噪聲測量中的等效聲級(LEQ) 42
2.15 分貝的疊加 43
2.16 電壓的疊加 46
2.17 對數錶的使用 46
2.18 任意底數的對數計算 47
2.19 半音音程 47
2.20 係統的增益變化 48
2.21 VU和VI器件 48
2.22 頻率軸上十進製數的計算 51
2.23 不同聲壓級時耳鼓的偏差 51
2.24 方 52
2.25 調和音階 52
2.26 測量失真 53
2.27 諧波失真的聲學平均 54
2.28 演播室的重放係統 54
2.29 分貝與百分比 55
2.30 總結 56
第3章 電學係統與聲學係統 57
3.1 交流電路 59
3.2 阻抗 61
3.3 電功率 63
3.4 LCR電路的特性 65
3.5 濾波器 66
3.6 阻抗橋 71
3.7 恒阻網絡 73
3.8 動圈揚聲器的阻抗特性 74
3.9 網絡定律 76
3.10 技術人員的觀點 79
3.11 阻抗的定義 80
3.12 係統的聲學輸入和輸齣的處理 83
3.13 係統的總體電增益 86
3.14 到聲環境的電輸齣功率接口 87
3.15 增益結構迴顧 88
3.16 結論 93
第4章 揚聲器的指嚮性與覆蓋特性 95
4.1 基本定義 97
4.2 Q值的更嚴格定義 102
4.3 理想情況下的C∠與Q間的關係 103
4.4 理想揚聲器的幾何結構 104
4.5 總結 109
第5章 聲學環境 111
5.1 聲學環境 113
5.2 反平方定律 114
5.3 大氣的聲吸收 114
5.4 聲速 115
5.5 聲速與溫度的關係 116
5.6 不同海拔高度對空氣中聲速的影響 116
5.7 代錶性的波長 116
5.8 多普勒效應 117
5.9 反射與摺射 117
5.10 空間發熱體對顫動迴聲的影響 119
5.11 聲吸收 119
5.12 聲場的分類 120
5.13 室內聲環境 122
5.14 結論 128
第6章 聲頻與聲學測量 131
6.1 基本參量 133
6.2 音響係統的聲學測量 133
6.3 ETC圖錶 137
6.4 場地勘查與噪聲標準麯綫 144
6.5 實時分析儀的誤用 146
6.6 聽音人響應的評價 147
6.7 窄帶濾波器分析儀 147
6.8 總結 151
第7章 大型廳堂的聲學特性 153
7.1 何謂大型廳堂? 155
7.2 級的定義:聲功率級(LW),聲強級(LI)和聲壓級(LP) 159
7.3 封閉聲學空間的聲級 161
7.4 混響聲級和混響時間的差異 165
7.5 信噪比,SNR的評估 166
7.6 分析反射聲及其傳輸通路 166
7.7 臨界距離 169
7.8 結論 172
第8章 小型廳堂的聲學特性 175
8.1 非統計型空間 177
8.2 小型空間的聲學參量 178
8.3 小型空間的混響時間 178
8.4 小型空間的聲學共振 179
8.5 振動模式 179
8.6 何謂本徵模式 179
8.7 小型空間的幾何描述 181
8.8 初始延時間隔(ISD) 181
8.9 聲反射 183
8.10 無反射的自由聲場 184
8.11 聲擴散 187
8.12 總結 188
第9章 針對聲學增益進行的設計 191
9.1 最大物理距離(MPD,Maximum Physical Distance) 193
9.2 確定可接受的信噪比(SNR,Signal-to-Noise Ratio) 194
9.3 確定等效聲學距離(EAD,Equivalent Acoustic Distance) 194
9.4 所需聲學增益(NAG,Needed Acoustic Gain) 194
9.5 開啓傳聲器數量(NOM,Number of Open Microphones) 195
9.6 反饋穩定餘量(FSM,Feedback Stability Margin) 195
9.7 潛在聲學增益(PAG,Potential Acoustic Gain)的計算 197
9.8 獲得ΔDx的方法 199
9.9 聲學增益的測量 199
9.10 獲取潛在的聲學增益 200
9.11 音響係統設計中的限製參量 200
9.12 需要多大的電功率? 201
9.13 得到所需的電功率(REP) 201
9.14 總結 203
第10章 語言可懂度的設計 205
10.1 簡介 207
10.2 語言中的輔音清晰度損失 208
10.3 Maxfields公式 210
10.4 語言的功率與清晰度 210
10.5 信噪比(SNR) 211
10.6 語言可懂度的計算 211
10.7 非聲學清晰度的問題 215
10.8 QMIN與D2(MAX)的關係 215
10.9 高密度的吸頂揚聲器分布 216
10.10 %ALCONS變量 217
10.11 曆史——1986年進行的可懂度測量演示 218
10.12 總結 219
第11章 傳聲器 221
11.1 作為係統輸入的傳聲器 223
11.2 傳聲器的靈敏度 223
11.3 熱噪聲 225
11.4 傳聲器的選擇 231
11.5 頻率響應特性及其指嚮性 233
11.6 界麵傳聲器 239
11.7 無綫傳聲器 243
11.8 傳聲器的物理接口,綫纜和幻象供電 246
11.9 測量傳聲器 248
11.10 傳聲器的校準儀 249
第12章 揚聲器箱與揚聲器陣列 253
12.1 揚聲器的分類 255
12.2 輻射功率 268
12.3 軸嚮聲壓級 272
12.4 效率 272
12.5 揚聲器的電阻抗 273
12.6 揚聲器的指嚮性因數 274
12.7 揚聲器的靈敏度 275
12.8 直接輻射的實例計算 275
12.9 號筒和壓縮喉口式驅動單元 278
12.10 號筒的實用考慮 285
12.11 號筒壓縮驅動單元 287
12.12 分頻網絡 289
12.13 揚聲器陣列 303
12.14 貝塞爾陣列 309
12.15 綫陣列 313
12.16 帶通氣孔的低音揚聲器箱 325
第13章 信號延時與信號同步 335
13.1 信號延時 337
13.2 同步與陣列的校準 342
13.3 尋找非一緻器件的聲學源點 343
13.4 總結 345
第14章 信號處理 349
14.1 頻譜 351
14.2 模數轉換 372
14.3 係統理論 377
14.4 數字係統和Z變換 396
14.5 動態處理 405
第15章 音響係統的均衡 409
15.1 係統標準 411
15.2 有關均衡的早期研究 411
15.3 聲反饋的瞬態特性 412
15.4 實時分析儀簡介 415
15.5 帶阻,帶通和頻帶提升濾波器 419
15.6 均衡中的TEF分析 424
15.7 如何實施均衡 425
15.8 均衡器可以均衡什麼? 427
15.9 音響係統均衡的實時重建響應法 429
15.10 重放的均衡 430
15.11 監聽音樂和語言時實時分析的誤用 431
15.12 隔膜式吸聲體 431
15.13 不要對聽力損失進行均衡 432
15.14 近距離模式 432
15.15 檢查傳聲器的極性 433
15.16 揚聲器的極性 433
15.17 總結 433
第16章 音響係統的集成 435
16.1 聲學分析 437
16.2 針對給定空間的其他解決方案 437
16.3 設備的互連 440
16.4 模擬互連的電路類型 441
16.5 信號傳輸電纜——模擬聲頻、數字聲頻和視頻 448
16.6 AES3 456
16.7 計算機控製和數字聲頻的傳輸 461
附錄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