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評論》(1872—1901)與西方漢學

《中國評論》(1872—1901)與西方漢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上海書店齣版社
作者:王國強
出品人:
頁數:797
译者:
出版時間:2010-07
價格:75.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45800975
叢書系列:上海市學術著作齣版基金
圖書標籤:
  • 中國評論
  • 王國強
  • 海外漢學
  • 漢學
  • 近代史
  • 文化史
  • 西學東漸
  • 中國近代史
  • 西方漢學
  • 《中國評論》
  • 中西文化交流
  • 近代中國
  • 學術史
  • 期刊研究
  • 思想史
  • 文化史
  • 清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中國評論》(The China Review or,Notes and Queries on the Far East)是晚清在香港齣版的一份英文學期刊,該刊是西方世界第一份真正的漢學期刊,是十九世紀後半期“僑居地漢學”的重要代錶。《中國評論》在漢學研究的過程中引入瞭其時西方世界的各種新興學科如比較語言學、語音學、民俗學、民族學和碑銘學等的相關理論和研究方法,從而在研究的視野、方法和材料方麵均有所突破。

著者簡介

王國強,1978年生於河南嵩縣。2001年畢業於河南師範大學曆史係。2004年畢業於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所,獲曆史學碩士學位。2007畢業於復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中心,獲曆史學博士學位。現為洛陽師範學院曆史係講師。發錶論文數篇

圖書目錄

緒論
一 學術史
二 研究主旨和章節安排
第一章 《中國評論》創立的時代背景
第一節 19世紀中後期“亞洲地中海”地區的文化格局
第二節 香港的文化交流與《中國評論》的創立
第二章 《中國評論》概覽
第一節 《中國評論》的前身
第二節 《中國評論》史實考
一 《中國評論》的關注範圍
二 《中國評論》的欄目設置
三 《中國評論》的編輯
四 《中國評論》的齣版地點和時間
五 《中國評論》的發行渠道和範圍
六 《中國評論》停刊緣由蠡測
第三節 《中國評論》的作者群體
第四節 《中國評論》的後繼者
第三章 (《中國評論》的內容
第一節 《中國評論》的內容
——總覽
第二節 《中國評論》對中國語言的研究
一 比較研究方麵
二 漢語方言研究方麵
第三節 《中國評論》所翻譯之漢籍
一 《中國評論》所翻譯的漢籍
二 文獻翻譯與漢學研究
第四章 《中國評論》與西方漢學(上)
第一節 西方世界第一份真正的漢學期刊
一 19世紀與中國和遠東研究相關的諸期刊
二 西方世界第一份真正的漢學期刊——《中國評論》
第二節 19世紀後半期“僑居地漢學”的代錶
一 作為“僑居地漢學”代錶的《中國評論》:幾個典型個案
二 “僑居地漢學”在漢學研究方麵的突破
第三節 《中國評論》對西方漢學的推動
一 評論
二 論戰
三 倡導
四 信息交流
第五章 《中國評論》與西方漢學(下)
——論該刊對西方新學科的引入與運用
第一節 麥剋斯·繆勒
——東西方學術之橋
第二節 《中國評論》對比較語言學的應用與不足
一 艾約瑟等對比較語言學的引入與研究
二 福蘭閣的批評
第三節 《中國評論》的漢語方言研究及其影響
——以莊延齡的相關研究為討論中心
一 莊延齡的方言研究:從《中國評論》到《華英字典》
二 後繼者:武爾坡利齊、商剋和高本漢
三 高本漢對莊氏漢語方言研究評價的誤差及其原因
四 莊延齡漢語方音記錄的準確性問題
第四節 《中國評論》對民俗學、民族學等學科的引入
一 民俗學方麵
二 民族學方麵
三 碑銘學方麵
第六章 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英國漢學
——以《中國評論》為討論中心
第一節 19世紀至20世紀初英國漢學在遠東的代錶性刊物
第二節 英國漢學在遠東的成長和進步
第三節 視野與評價: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英國漢學
結語
附錄
一 《中國評論》目錄(共150期)
二 《中國評論》作者索引(共405人)
三 莊延齡《中國評論》刊文目錄
四 艾德《中國評論》刊文目錄
五 湛約翰《中國評論》刊文目錄
六 艾約瑟《中國評論》刊文目錄
七 波乃耶《中國評論》刊文目錄
八 《中國評論》“學界消息”欄目所報道新書一覽
九 《中國評論》“學界消息”欄目所報道期刊索引
十 《中國評論》“目錄選集”欄目所收錄新書一覽
十一 《中國評論》“目錄選集”欄目所收錄期刊索引
參考文獻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作者的资料功夫做的很到位,为全书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写作方法来看,也与目下一般的汉学史著作有所不同,即着重从学术源流的角度来解读《中国评论》的学术价值。另外,作者从地理的视角分析中外文化交流,也很有新意。

評分

作者的资料功夫做的很到位,为全书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写作方法来看,也与目下一般的汉学史著作有所不同,即着重从学术源流的角度来解读《中国评论》的学术价值。另外,作者从地理的视角分析中外文化交流,也很有新意。

評分

作者的资料功夫做的很到位,为全书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写作方法来看,也与目下一般的汉学史著作有所不同,即着重从学术源流的角度来解读《中国评论》的学术价值。另外,作者从地理的视角分析中外文化交流,也很有新意。

評分

作者的资料功夫做的很到位,为全书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写作方法来看,也与目下一般的汉学史著作有所不同,即着重从学术源流的角度来解读《中国评论》的学术价值。另外,作者从地理的视角分析中外文化交流,也很有新意。

評分

作者的资料功夫做的很到位,为全书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写作方法来看,也与目下一般的汉学史著作有所不同,即着重从学术源流的角度来解读《中国评论》的学术价值。另外,作者从地理的视角分析中外文化交流,也很有新意。

用戶評價

评分

在對《中國評論》的目錄整理、重要作者評析以及與同一時期歐洲漢學期刊的比較基礎上,揭示瞭該刊反映齣的漢學研究趨勢、方法及論戰,為後繼研究提供諸多可能的選題方嚮。譬如2017年北京外國語大學江莉博士的論文《十九世紀下半葉來華西方人的漢語研究--以<中國評論>為中心》,或許正得益於本書所強調的《中國評論》對語言尤其是比較語言學的高度熱情。

评分

????

评分

也就是本資料目錄/是這本稱贊伯希和比斯坦因有文化?

评分

在對《中國評論》的目錄整理、重要作者評析以及與同一時期歐洲漢學期刊的比較基礎上,揭示瞭該刊反映齣的漢學研究趨勢、方法及論戰,為後繼研究提供諸多可能的選題方嚮。譬如2017年北京外國語大學江莉博士的論文《十九世紀下半葉來華西方人的漢語研究--以<中國評論>為中心》,或許正得益於本書所強調的《中國評論》對語言尤其是比較語言學的高度熱情。

评分

在對《中國評論》的目錄整理、重要作者評析以及與同一時期歐洲漢學期刊的比較基礎上,揭示瞭該刊反映齣的漢學研究趨勢、方法及論戰,為後繼研究提供諸多可能的選題方嚮。譬如2017年北京外國語大學江莉博士的論文《十九世紀下半葉來華西方人的漢語研究--以<中國評論>為中心》,或許正得益於本書所強調的《中國評論》對語言尤其是比較語言學的高度熱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