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第一章 “现代性”与现代化
第一节 何谓“现代性”:黑格尔
第二节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论述
第三节 “现代性”与资本主义:马克斯·韦伯
第四节 “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性的批判
第五节 “现代性”的危机
第六节 关于“现代性”的各次论战
第七节 “后现代”思潮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解构
第八节 “现代化”的进程:历史与现实
第九节 安东尼·吉登斯论现代性和现代化
第十节 乌尔里希·贝克:“简单的现代化”与“反思的现代化”
第十一节 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生态文明”
一、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第二章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及其后果
第一节 科技发展的历史
第二节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第三节 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第四节 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
一、科学革命
二、技术革命
第五节 文明的分裂:关于“两种文化”的争论
第六节 科技的“两面性”
第七节 科技带来的后果——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八节 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
第九节 马丁·海德格尔:对科技的反思与批判
第十节 “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
第十一节 汉斯·约纳斯:“生态伦理学”
第十二节 生态社会主义:绿色运动
第十三节 科技悲观主义
第十四节 文化和精神生态的恶化
第十五节 高科技带来的文化冲击
一、文化存在的基础——媒体形式
二、文化的“自创功能”
三、高科技引发的文化震荡:争论与批评
第三章 “后现代”与后现代主义
第一节 “后现代”的特征
第二节 “后现代转型”
第三节 “消费主义”的兴起
第四节 社会的分化与人的“个体化”
第五节 “后现代”的文化逻辑与审美特征
一、本雅明和阿多尔诺:关于“文化工业”的论战
二、英国“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的鼓吹者
三、德国“构成主义”的文化理论
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文化”批判
第六节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背景
第七节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话语
一、“形而上学”的解构和批判
二、理性的解构
三、主体的去神话化
四、“历史”的颠覆
五、同一性的否定
六、意义(真理)的解构
第八节 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解构
一、尼采的“狄奥尼索斯的弥赛亚主义”和海德格尔的“存在救世主义”
二、德里达:存在史的语言化和文本化
三、福柯:“话语”与权力
四、拉康:“主体”的死亡
五、德勒兹和瓜塔里: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
六、利奥塔:“宏大叙事”的失效
七、波德里亚: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九节 作为一种文学艺术思潮的后现代主义
一、“后现代”文论:意义的解构
二、“后现代”写作:文学规范的颠覆
三、结束语
第四章 全球化
第一节 何谓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
二、文化全球化
三、交往全球化及其政治和社会影响
第二节 关于全球化的各种理论阐述
第三节 全球化的历史回顾
第四节 全球化的本质:资本的世界性扩张
第五节 全球化的两面性
第六节 “全球化”与“风险社会”
第七节 全球化时代的“相互依存”关系
第八节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新秩序”——“新帝国论”
一、“新帝国论”产生的背景
二、从帝国主义到“帝国”
三、“帝国”的主要特征
四、“美利坚帝国”与“欧洲帝国
五、“新帝国论”透视
第九节 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
第五章 “文明的冲突”与恐怖主义
第一节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一、“文明冲突论”的要义
二、对“文明冲突论”的评论
三、小结
第二节 “东方主义”与“后殖民主义”
一、东方主义
二、后殖民主义
三、后殖民主义与“全球化”
第三节 福山的“历史终结论”
一、背景
二、历史的“终结”
三、德里达对福山的批驳
四、保守派对福山的批驳
五、小结
第四节 “恐怖主义”及其产生的根源
一、“恐怖主义”的定义
二、“国家恐怖主义”
三、“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
四、 9·11”事件和“反恐战争”
第六章 构建一个和平与公正世界的方案
第一节 罗尔斯:从《正义论》和《政治自由主义》到《万民法》
一、“万民法”的基本内容
二、关于“万民法”的争议
第二节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与“话语伦理学”
一、“交往行为理论”
二、“话语伦理学”
三、“真理共识论”
四、论“宽容”
五、对“文明冲突论”的批判
六、质疑和批评
七、“民族国家”的消亡与“世界公民社会”的建立
第三节 贝克的“世界主义”构想
一、“世界主义”历史溯源
二、“世界主义”的基本原则
三、质疑和批评
第四节 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
主要参考文献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