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性2》是二十世纪女性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称波伏瓦为“女性主义思想的泰斗”、“女权主义的思想导师和旗手”。书中援引大量实例,翔实生动,一改普通理论著作的枯燥晦涩,读来趣味横生。波伏瓦作为思想家是超越时代的,她在《第二性2》中指出的很多问题直到今天还是社会的顽疾,有些甚至愈演愈烈。在原著出版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反观这本书,更能引起切身思考。《第二性2》副标题为“实际体验”,从存在主义的哲学理论出发,对女人一生中的不同时期(童年、青春期、性启蒙时期、婚后、为人母和步入老年后)进行正面考察,同时对她一生可能遇到的经历(同性恋、成为知识分子、明星、妓女或交际花等)作出判断和评价,深刻揭示了女性的处境及其性质。作者还分析了自恋女人、恋爱女人和虔信女人形成的过程及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原因,最后提出了女性走向解放的唯一道路就是成为独立女性,也强调了只有当女性经济地位变化的同时带来精神的、社会的、文化的等等后果,只有当女性对自身的意识发生根本的改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西蒙娜·德·波伏瓦 (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86),法国哲学家、作家、女性主义者。1929年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曾在多所学校执教。1945年和让-保罗·萨特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第二性》,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的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她和汉娜·阿伦特、苏珊·桑塔格并称为西方女性学术的三个中心。
波伏娃在开篇即指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我一直以来持有相同观点:女性的性别是被社会定义的(“become”,not “be”)。女性地位并非生而如此,是男性与社会要求她成为“第二性”,生理性别虽赋予我们不同,但社会性别是被“建构”的。波伏娃在《第二性 》中...
评分19年已读#050 波伏娃对女性形态的反思和建构是建立在内向性与外向性,日常重复性与有指向的超越性这两对分别赋予抽象意义上的男女形象之矛盾的分析上的。实证主义的方法论被充分应用,来证实女性作为人类分类学中无出其右的统一模糊概念在漫长的历史中作为他者被异化,并在被先...
评分 评分 评分这本据说是女权运动的理论基础。一个多少接触过平权的人来说,新观点不多。但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字里行间真切地感受到波伏娃对女性共同命运的担忧和感概,这是鲜少纯理论能做到的。 感谢自己在二十岁的时候读了这本书,某些部分还不能完全理解,常读常新吧。 ————————...
第二卷对女性一生处境进行了更细致的刻画,揭示出表面的不可理喻背后实则是文化的无形压迫,也展开了一个男性极为陌生的精神世界。波伏瓦的穿透力使得本书的意义远远超出性别领域。这本书显示了:存在主义是一种新的、通往自由的逻辑;它就是思想的方式本身。
评分我向那些我曾经得罪了的、伤害了的、拒绝了的、诋毁过的、不尊重过的、不理解的,自以为是臆想的女性同胞表示忏悔。我以为我是女性独立的拥护者,但是我真很无知,谢谢波伏娃给我重新认识女性的机会。
评分“做女人最大的不幸,说到底,就是不了解这是一种不幸。”
评分啃完之后最大的感受,是心疼怜悯那些没有读过波伏瓦的女人。
评分anyway我被波伏娃毒害了,我怀疑已久的赤裸裸的真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