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農牧交錯帶變遷對濛古族經濟文化類型的影響

北方農牧交錯帶變遷對濛古族經濟文化類型的影響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中央民族大學
作者:黃健英
出品人:
頁數:354
译者:
出版時間:2009-12
價格:28.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811087963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民族
  • 濛古族
  • 北方農牧交錯帶
  • 經濟文化
  • 變遷
  • 曆史地理
  • 民族研究
  • 生態人類學
  • 文化生態學
  • 區域發展
  • 社會變遷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北方農牧交錯帶變遷對濛古族經濟文化類型的影響》內容簡介:北方農牧交錯帶既是不同自然生態環境的交錯地帶,也是兩種不同生産方式的分界綫和交叉地帶。農牧交錯帶的形成首先是人類經濟活動適應自然的結果,交錯帶以北的廣袤草原基本屬於大陸性乾旱半乾旱氣候,氣候寒冷,降水少,不適宜大規模種植業的發展;以南降水量逐漸遞增,適宜農耕業的發展。北方農牧交錯帶自北嚮南是由畜牧業嚮農耕業的過渡地帶,其錶現一般為畜牧業與種植業交錯插花分布,越嚮南延伸,種植業比重越高。從曆史上畜牧業的存在形式看,農牧交錯帶以北是遊牧畜牧業,嚮南隨著種植業的比重不斷增加,畜牧業作為種植業的補充,由遊牧畜牧業嚮飼養畜牧業過渡。農牧交錯帶作為兩種自然環境、兩種生産方式的過渡地帶,是遏製荒漠化、沙化東移和南下的生態屏障。促進農牧交錯帶可持續發展,對農牧業生産、生態環境改善和國民經濟持續發展以及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具有重要的社會經濟意義。

著者簡介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曆史上濛古族的分布及經濟文化類型.
1.1 濛古族的起源
1.1.1 濛古族的族源
1.1.2 濛古民族的形成
1.2 濛古族的分布
1.2.1 濛古建國前夕各部的分布
1.2.2 元代濛古族的分布
1.3 曆史上濛古族的經濟文化類型
1.3.1 關於經濟文化類型
1.3.2 狩獵一采集經濟文化類型
1.3.3 畜牧經濟文化類型
1.3.4 農耕經濟文化類型
第二章 北方農牧交錯帶的變遷
2.1 農牧交錯帶的概念
2.1.1 農牧交錯帶的提齣
2.1.2 農牧交錯帶的含義
2.2 北方農牧交錯帶的地域界定
2.2.1 北方農牧交錯帶界定的沿革
2.2.2 北方農牧交錯帶的地域範圍
2.3 北方農牧交錯帶的形成和變遷
2.3.1 北方農牧交錯帶的形成
2.3.2 北方農牧交錯帶的變遷
第三章 北方農牧交錯帶變遷的動因
3.1 長城與北方農牧交錯帶
3.2 北方農牧交錯帶變遷的自然因素
3.2.1 氣候變化
3.2.2 地形地貌
3.2.3 降水變化
3.2.4 乾燥多風
3.2.5 水資源緊缺
3.3 北方農牧交錯帶變遷的經濟因素
3.3.1 人口增長
3.3.2 經濟利益驅動
3.4 北方農牧交錯帶變遷的製度因素
3.4.1 正式製度
3.4.2 非正式製度
第四章 濛古族經濟文化類型的變遷
4.1 北方農牧交錯帶農耕經濟文化類型的發展
4.1.1 北方農牧交錯帶及濛古高原早期的農業
4.1.2 清中後期對北方農牧交錯帶以北的墾殖和農耕經濟的蔓延
4.1.3 近代北方農牧交錯帶的繼續北移和農耕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4.2 濛古族經濟文化類型的變化和濛古族農民的齣現
4.3 現代北方農牧交錯帶的變遷和農牧業結構的變化
4.3.1 1949年以來北方農牧交錯帶的變遷
4.3.2 北方農牧交錯帶變遷與內濛古農牧業經濟結構的變化
4.4 北方農牧交錯帶變遷與畜牧經濟文化類型的衰落
4.4.1 草原畜牧業是北方農牧交錯帶以北地區自然與曆史的必然選擇
4.4.2 畜牧經濟文化類型衰落的錶現
第五章 北方農牧交錯帶變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5.1 北方農牧交錯帶的生態功能:
5.2 北方農牧交錯帶農耕經濟的特點
5.2.1 種植業結構單一,以糧食生産為主
5.2.2 生産環境惡劣,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
5.2.3 廣種薄收,農業效益低下
5.3 北方農牧交錯帶北移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
5.3.1 草地退化
5.3.2 水土流失
5.3.3 荒漠化
5.3.4 沙塵暴頻發
第六章 北方農牧交錯帶變遷對內濛古民族人口結構和文化的影響
6.1 民族人口結構的變化
6.1.1 曆史上北方農牧交錯帶及以北地區民族人口結構的變遷
6.1.2 20世紀50年代以來內濛古民族人口結構的變化
6.2 對濛古族語言文化的影響
6.2.1 草原及草原畜牧業是濛古族文化産生的基礎
6.2.2 北方農牧交錯帶變遷對濛古族語言的影響
6.2.3 對濛古族生活習俗的影響
第七章 北方農牧交錯帶城鎮化和工業化與濛古族經濟文化類型的變遷
7.1 北方農牧交錯帶城鎮的興起和發展
7.1.1 戰國至清代北方農牧交錯帶城鎮的興起和發展,
7.1.2 北方農牧交錯帶城鎮興起和發展的條件
7.1.3 長城與北方農牧交錯帶的城鎮
7.2 清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北方農牧交錯帶城鎮的發展
7.3 現代內濛古農牧交錯帶城鎮的發展和變遷
7.3.1 內濛古農牧交錯帶城鎮的分布特點
7.3.2 內濛古農牧交錯帶城鎮經濟發展現狀
7.3.3 內濛古主要城鎮經濟發展對比分析
7.3.4 內濛古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7.4 內濛古農牧交錯帶城鎮的經濟社會效應分析
7.4.1 經濟聚集和擴散效應
7.4.2 農牧産品集散效應
7.4.3 社會效應
7.4.4 生態環境效應
7.5 內濛古農牧交錯帶的工業化與經濟文化類型的多元化
7.5.1 內濛古早期工商業的發展
7.5.2 內濛古現代工業的快速崛起和發展
7.5.3.北方農牧交錯帶及內濛古工業化中存在的問題
7.5.4 工業化與濛古族經濟文化類型的多元化
7.5.u工業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7.6 對北方農牧交錯帶城鎮化和工業化模式的思考
第八章 北方農牧交錯帶變遷的案例分析——以內濛古赤峰市林西縣為例
8.1 林西縣建置沿革
8.2 土地放墾
8.3 農耕經濟類型的齣現及其變遷
8.3.1 土地資源及耕地
8.3.2 農作物
8.4 畜牧業
8.4.1 草場類型
8.4.2 草場等級
8.4.3 畜禽飼養量
8.5 林西縣人口與民族
8.5.1 人口變動情況
8.5.2 駐軍與林西縣人口變動
8.5.3 人口分布
8.5.4 人口的民族構成
8.5.5 民族源流
8.5.6 旅濛商與林西縣民族人口結構
結論與思考
1.經濟文化類型的選擇和發展要尊重自然規律
2.適應現代化的曆史趨勢,在發展中保護
草原畜牧業經濟文化類型
3.保護和尊重文化多元性
參考文獻
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