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需求变动规律与宏观政策选择

总需求变动规律与宏观政策选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经济管理
作者:刘迎秋
出品人:
页数:248
译者:
出版时间:2009-12
价格:42.0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509608647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总需求
  • 宏观经济
  • 宏观政策
  • 经济学
  • 经济波动
  • 需求侧
  • 政策选择
  • 经济分析
  • 经济理论
  • 财政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列宁曾指出:“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列宁全集》第27卷,第480页)《总需求变动规律与宏观政策选择:中国(1952-1990年)经验的理论分析》的全部分析和研究正是以这样一种思想为指导、以我国近40年经济发展的经验为背景、紧紧围绕总需求变动展开的。其论证主题是总结我国总需求变动的历史经验,揭示我国总需求变动的内在规律,阐明调节需求、推进供给的宏观政策原理。全书分7章,主要阐述了以下内容:

第1章作为开篇,首先扼要说明了研究我国总需求变动规律的意义、方法以及展开研究的内在逻辑。在理论上,这一章的独到见解主要有两点:(1)明确指出了单纯的、仅仅注重某一方面的短期对策研究,是不可能全面认识和正确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曾经出现、今后还有可能发生的“需求膨胀”或“市场疲软”这类问题的。只有深入、系统地研究我国总需求变动的内在规律,才能做出正确的宏观政策选择。(2)强调研究我国总需求变动必须从实践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在统计检验基础上把短期分析与长期分析、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结合起来,反对和摒弃仅仅从本本、抽象原则和“应该怎样”出发那样一种“经院式”、“演绎推理”式的方法论倾向。

第2章是为展开理论分析做“必要理论铺垫”和“实证材料准备”的一章,主要阐述了总需求及其构成、总需求变动的涵义及其形式、我国总需求以及总供给的测定等几个问题。这一章主要提出了以下四个新的见解:(1)在区分需要与需求、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与总有效需求的基础上,把我国总需求归结为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即各类现金支出和国家计划拨款支出的总和。(2)从总需求变动与总供给变动相互关系的角度,概括了总需求变动的二重涵义及其分类。(3)在清理我国理论界对于测定总需求存在的模糊认识基础上,提出了测定我国总需求必须遵循的“概念源于实践”、“范围与广义市场相一致”、“内容不重叠”三原则。(4)根据上述原则,运用我国现有统计资料,不仅第一次对我国近40年的总需求做出了较为确切完整的测定,而且第一次运用“国民收入系数调整和因素扣除法”对我国近40年的总供给做出了较为确切完整的测定。

作者简介

刘迎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兼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位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评审组成员,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1993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被评为中用社会科学院院级突出贡献专家。

历任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室副主任、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国民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所党委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调查与评价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南开大学、中山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山东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河南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兼职或客座教授。自1980年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以来,先后出版学术专著21部(包括独著和合著),译著2部,辞书1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400篇。包括泽著,独立完成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成果50余万字。1990年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总需求变动规律与宏观政策选择—一中国(1952~1990年)经验的理论分析》(陕西人民山出版社1993年版),于1994年获团中央、文化部、广播电视部和新闻出版总署联合组织评选的“首届中国青年优秀图书奖”。另有《中国期货市场:起步·转换·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经济增长:格局与机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次高增长阶段的中国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出社2002年第1版、2007年再版)等多部学术著作和论文获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刘迎秋研究员长期从事宏观经济运行、中国经济发展以及期货交易和民营经济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参与和主持完成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点项目《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月版),正式出版后即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目前正在主持的研究项目有国家重点项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

目录信息

1 绪论 1.1 研究总需求变动规律的意义 1.1.1 “需求调节”抑或“供给推进”:一个悬而未决的经济学难题 1.1.2 从“总需求膨胀”到“市场疲软”:客观现实所给予的启示 1.1.3 冷静思考后的答案:要深入研究总需求变动规律 1.2 研究总需求变动规律的方法论 1.2.1 立足现实,以我国实践经验为基点 1.2.2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 1.2.3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以实证分析为主 1.2.4 具体方法 1.3 展开研究的基本线索 1.3.1 展开研究的前提 1.3.2 理论研究的主题 1.3.3 展开研究的内在逻辑2 总需求变动的基本涵义 2.1 总需求及其构成 2.1.1 需要与需求 2.1.2 总需求、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与总有效需求 2.1.3 我国总需求的构成 2.2 总需求变动的涵义与形式 2.2.1 总需求变动涵义的界定 2.2.2 总需求变动的形式一 2.3 我国总需求的测定 2.3.1 测定我国总需求的基本原则 2.3.2 测定我国总需求的方法 2.3.3 对我国总需求的具体测定 2.3.4 我国总供给的测定3 总需求的周期变动 3.1 我国总需求变动周期的实证考察 3.1.1 “科尔内教条”质疑 3.1.2 我国总需求变动的周期及其类型 3.1.3 我国总需求周期变动的特点 3.2 总需求周期变动的根本原因 3.2.1 导致我国总需求周期变动的主要因素 3.2.2 我国总需求周期变动的根本原因 3.3 总需求周期变动的再生机制 3.3.1 消费需求的变动与总需求周期 3.3.2 投资周期与总需求周期 3.4 我国总需求周期变动规律及其意义 3.4.1 我国总需求周期变动的物质基础 3.4.2 认识总需求周期变动规律的意义4 消费需求的不断上升 4.1 消费需求不断上升假定 4.1.1 人均消费需求函数· 4.1.2 实际人均消费需求与长期人均消费需求差额模型 4.1.3 Ct变动类型 4.1.4 消费需求不断上升的约束条件 4.2 我国消费需求不断上升的特点及其必然性 4.2.1 人均消费需求差额模型的应用 4.2.2 我国消费需求上升的特点 4.2.3 我国消费需求不断上升的必然性 4.3 消费需求上升的数量界限 4.3.1 消费需求上升的数量界限 4.3.2 消费需求不断上升规律与“市场疲软” 4.3.3 消费需求不断上升规律与“消费需求膨胀” 4.4 消费需求不断上升规律的作用及其实现 4.4.1 消费需求不断上升规律的作用 4.4.2 消费需求不断上升规律的实现5 投资需求的长期增长 5.1 投资需求长期持续合理增长模型 5.1.1 人均收入增长目标下投资需求的理论增长模型 5.1.2 投资需求长期持续合理增长模型 5.2 我国投资需求长期增长的基本特征 5.2.1 投资规模成倍扩大,但发展水平不稳定 5.2.2 长期存在投资需求正负缺口,但实施改革前后相比缺口分布存在明显反差 5.2.3 实际投资率持续上升,大多数年份高于合理投资率 5.2.4 投资需求在短期波动中高速增长,实际增长率高于合理增长率 5.3 我国投资需求长期高速增长的客观动因 5.3.1 人口持续增长条件下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和人均消费需求不断上升 5.3.2 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资本拓宽与资本逐步深化 5.3.3 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转换 5.4 投资需求高速增长非持续和投资膨胀的发生条件与机制 5.4.1 传统体制下投资需求的高速增长非持续 5.4.2 双重体制下投资需求的持续膨胀 5.4.3 尊重规律,实现投资需求长期持续合理高速增长6 总需求变动的供给效应 6.1 总需求结构变动及其产出效应 6.1.1 总需求结构变动的基本特性 6.1.2 投资抑制消费的“逆霍夫曼定理”效应 6.1.3 消费诱发投资的需求牵动效应 6.2 需求总量变动的供给效应 6.2.1 需求总量扩张和收缩的涵义 6.2.2 我国需求总量扩张或收缩“过度”与否的区分 6.2.3 需求总量过度扩张下供给的增长及其负效应 6.2.4 需求总量过度收缩的供给效应及其代价 6.2.5 需求总量适度扩张和收缩的必要性及其意义7 调节需求、推进供给的宏观政策选择 7.1 推进供给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 7.1.1 把推进供给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的原因 7.1.2 推进供给的本质内容 7.2 推进供给必须以调节需求为基本手段 7.2.1 对“需求调节论”与“供给推进论”的再评价 7.2.2 调节需求的政策选择依据 7.3 调节需求、推进供给的政策选择及其实现 7.3.1 总量调节与结构调节并重、以结构调节为主,是调节需求、推进供给的根本政策选择 7.3.2 调节需求、推进供给政策选择的实现附录 1.总需求与总供给计算程序及程序使用说明 (Ⅰ)程序使用说明 (Ⅱ)计算机程序 2.国家统计局制定的《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测算方案》 (Ⅰ)总需求 (Ⅱ)总供给 (Ⅲ)供需差额及差率 3.主要参考文献 (Ⅰ)中文著作 (Ⅱ)中文学术论文 (Ⅲ)英文论著 (Ⅳ)统计文献原版后记再版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