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发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社科文献
作者:博源基金会 编
出品人:
页数:493
译者:
出版时间:2009-12
价格:69.0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509712306
丛书系列:博源文库·中国经济观察丛书
图书标签:
  • 经济
  • 博源基金会
  • 中国
  • 经济学
  • 思维
  • 国际金融危机
  • 中国经济
  • 金融风险
  • 经济发展
  • 宏观经济
  • 金融稳定
  • 危机应对
  • 经济政策
  • 全球金融
  • 中国经济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发展》内容简介:博源基金会是一个学术同仁的民间组织,成立于2008年1月。其创始初衷是“着眼于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及国际关系领域内的中长期问题”。但是,博源基金会的成立可谓生不逢时。自成立至今,中国经济经历了历史上少有的扑朔迷离,跌宕起伏。2008年初,中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过热现象,通货膨胀开始抬头。防止经济过热,防止物价过快上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时隔半年,国际金融危机袭来,中国经济又急速下滑,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又成为重心。秉承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社稷安危系于心间,急剧变动的经济形势迫使甫一成立的博源基金会不得不仓促上阵,应对挑战。

作者简介

目录信息

前言第一章 经济过热与通货膨胀 博源基金会第一次经济学家座谈会纪要 香港投行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走势的判断 本轮通胀具有暂时性但结构性压力长期存在 通胀、利润和利润率 结构性价格上涨不会演变为全面性通货膨胀第二章 次贷危机与世界经济 博源基金会第二次经济学家座谈会纪要 国际“热钱”流入途径调查 应当做美国经济可能长期偏弱的准备,中国应尽快和美元脱钩 美元是否处于持久跌势中? 全球化视角下的经济、美元第三章 金融危机的缘起与发展 博源基金会第三次经济学家座谈会纪要 美国金融危机及其影响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危机 风水轮流转,轮到新兴市场坐庄? 在博源基金会2008年8月16日座谈会上的 谈话要点第四章 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结构 博源基金会第四次经济学家座谈会纪要 结构性震荡:成因、影响及对策 致秦晓函 秦晓和保罗·沃尔克的谈话纪要 致秦晓函 中国面临的挑战 中国力量的悖论 从亚洲金融危机到世界金融危机 金融风暴与监管制度改革第五章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博源基金会第五次经济学家座谈会纪要 经济形式的判断决定政策的方向 全球的三角债及其应对建议 全球衰退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能有多快? 中国经济崭露“脱钩”现象 中国经济的“w形”复苏及其政策含义第六章 控制贷款飙升,转变政策导向 博源基金会第六次经济学家座谈会纪要 关于美联储新政对中国经济的几点思考 是给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定量的时候了 从宏观资产配置看政策取向 2009年信贷增长该有多快?第七章 产能过剩与结构调整 博源基金会第七次经济学家座谈会纪要 产能过剩、投资率和政策含义 中国投资过度:一个似是而非的共识 关于当前全球经济的几个关键问题的意见 中国:经济复苏已开始传导到企业利润 国家统计局工业企业利润:踏上复苏之路第八章 经济回升与反危机政策 博源基金会第八次经济学家座谈会纪要 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几点看法 消费者带来的惊喜 消费目前能否成为经济的引擎? 政策推动下的脱钩:调高2009~2010年预测第九章 宏观经济政策应向常态转变 博源基金会第九次经济学家座谈会纪要 外储激增:“热钱”问题有多严重? 人民币汇率的退出机制? 国际、国内经济复苏的轨迹及如何退出“扩张性货币政策” 关于通胀预期管理 金融风暴的最新发展动态第十章 “后危机"的中国经济 进入“后危机”时期的中国经济附录 2009年11月12日国家统计局专家学者统计工作座谈会会议记录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这个学法律的人,因工作需要,读这本书,结果可想而知:费力吃力,一知半解,一头雾水。但也让我懂得了好多经济学常识,也激起了我对经济学的兴趣。感谢书中每一个睿智的一线经济学家,他们的担当以及诸多真知灼见,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我这个学法律的人,因工作需要,读这本书,结果可想而知:费力吃力,一知半解,一头雾水。但也让我懂得了好多经济学常识,也激起了我对经济学的兴趣。感谢书中每一个睿智的一线经济学家,他们的担当以及诸多真知灼见,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有点早了。但是有些例子需要认真对待。例如金融危机爆发原因在于金融衍生品过剩,当然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评分

有点早了。但是有些例子需要认真对待。例如金融危机爆发原因在于金融衍生品过剩,当然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评分

我这个学法律的人,因工作需要,读这本书,结果可想而知:费力吃力,一知半解,一头雾水。但也让我懂得了好多经济学常识,也激起了我对经济学的兴趣。感谢书中每一个睿智的一线经济学家,他们的担当以及诸多真知灼见,让我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