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文稿(上中下)

吳江文稿(上中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中央編譯齣版社
作者:吳江
出品人:
頁數:1397
译者:
出版時間:2009
價格:200.00元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7802119734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吳江
  • 政治
  • 迴憶錄
  • (集)
  • 計劃中
  • 文集
  • 當代中國思想傢文庫
  • 工具書
  • 吳江
  • 明代
  • 筆記小說
  • 地方文獻
  • 曆史
  • 文學
  • 文化
  • 古籍
  • 珍本
  • 吳江文稿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吳江文稿(套裝上中下捲)》主要是“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改革開放時代的作品。收入本文集的作品共分八編:第一編,“重新認識馬剋思主義”。集中若乾有關論文,包括參與真理標準討論的《馬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一文。第二編,“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溝通論”。收入有關論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改革開放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如何正確處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關係的若乾論文。第三編,“思想力的源泉——哲學專題十九講”。第四編,“中國封建意識形態研究——儒傢學說述評”。第五編,“史學篇”。收入有關史學論文(包括論述法傢學說和南宋浙東史學等文章)和對近代若乾曆史人物的評論。第六編,“冷石齋雜論”。包括學術性的和政治性的。第七編,“冷石齋隨筆”。第八編,“冷石齋拾遺”。這裏收入“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若乾特點”一篇,摘自1958年所寫《中國資本主義改造問題》一書。這是僅保留的“文革”前所寫的一篇作品,因其尚有一定的史料價值,足以窺見中國社會生産力落後的一個深層原因。

著者簡介

吳江,1917年11月(舊曆)生於浙江省諸暨市。1937年加入中國共産黨。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主要從事基層農會工會工作。五六十年代,曆任中共中央華北局黨刊《建設》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主任、中共中央主辦的理論刊物《紅旗》雜誌專職編委。“文化大革命”中下放勞動。1977年復齣任職中共中央黨校。黨校由黨中央主席兼任校長,而由副校長鬍耀邦主持日常工作。作者任職哲學教研室主任、理論研究室主任、第一副教育長及黨校校務委員會委員等職,1982年離開黨校;後又短期掛職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於1990年離休。曾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錶,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共第十二次黨代錶大會代錶。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利用業餘時間,從事馬剋思主義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主要著作有:《工農聯盟問題》、《中國資本主義經濟改造問題》、《論無産階級專政》、《曆史辯證法論集》、《認識論十講》、《當代社會主義若乾問題》、《民主與政黨》(與牛旭光閤作)、《十年的路——和鬍耀邦相處的日子》、《中國的新路》、《中國封建意識形態研究——儒傢學說評述》、《社會主義前途與馬剋思主義的命運》、《馬剋思主義是一門大史學》、《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溝通論》、《冷石齋沉思錄》、《吳江論集》、《旅港時評》、《政治滄桑六十年——冷石齋憶舊》、《思想力的源泉——哲學專題十九講》、《冷石齋雜論》等。

圖書目錄

第一編 重新認識馬剋思主義
本編序:吳江老矣,猶著新書(邵燕祥)
馬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
如何防止災難性曆史的重演?
蘇聯傾覆和社會主義前途
——1992年6月在廣東一個學術討論會上的講 演
重新研究馬剋思
馬剋思主義探源
馬剋思主義是一種關於人類社會發展和人類解放的大史學
人類社會經濟形態演進史
論發展中的社會主義
——作為社會主義預備階段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關於中國社會主義目前所處曆史階段的爭論
今天怎樣看馬剋思主義?
——與一位香港友人的談話
論曆史發展的動力
唯物史觀的一個重大命題
試解“共産主義之謎
異化思想述評
關於黨與馬剋思主義科學的關係
——與鬍耀邦最後一席談
附錄兩篇:
我所經曆的實踐標準討論
1979年理論工作務虛會追記
第二編 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溝通論
中國堅持社會主義會對世界資本主義構成威脅嗎?
“一國兩製”構想的由來
讀《一篇遲到的考察紀要》
——介紹瑞典的民主社會主義模式
讀《旅英十年》
——兼評資本主義胚胎中孕育新社會因素的現象
迴顧四十年前與南共領導人卡德爾的一場論爭
——關於世界資本主義嚮社會主義轉變的問題
民營經濟未必不能培育社會主義因素
資本主義對政治民主的五大貢獻
關於資本主義命運的曆史考察
鬍繩病中來信和他最後關注的一個問題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關係
第三編 思想力的源泉——哲學專題十九講
再版前言
第一講 哲學和其他科學的關係
第二講 思維和存在的關係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第三講 哲學史蔔唯物論和唯心論的論爭
第四講 辯證發展觀
第五講 從舊唯物主義到新唯物主義
第六講 曆史唯物主義為什麼是馬剋思主義新世界觀的核心?
第七講 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內容
第八講 關於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的一緻
第九講 主體和客體的關係
——認識論導言
第十講 可知論與不可知淪
——關於思維與存在同一性問題
第十一講 馬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實踐論
第十二講 真理和檢驗真理的標準
第十三講 認識的發展過程
第十四講 真理與謬誤在認識中的互相對立與互相包含
第十五講 跨人辯證思維領域
第十六講 認識的全麵性
第十七講 分析與綜閤
第十八講 用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把握具體真理
第十九講 工作方法論
第四編 中國封建意識形態研究——儒傢學說述評
再版前記
開篇
第一篇 中國古代社會的深層結構
第二篇 孔子學說以禮為首
第三篇 學競君擇,適者生存
——從百傢爭鳴到儒學獨尊
第四篇 儒學獨尊以後的道傢學說以及緣何衍化齣一個道教來?
第五篇 作為封建意識形態的儒傢學說的曆史麵貌(上)
第六篇 作為封建意識形態的儒傢學說的曆史麵貌(下)
第七篇 儒學在中國民族交融中的作用
第八篇 封建社會的解體與儒學統治地位的終結
終篇
讀後感(王春瑜)
第五編 史學篇
為什麼要特彆看重史學?
法傢學說的曆史演變
南宋浙東學術論稿
浙東史學的異彩
——傳統史學的現代價值
讀史明道
中華民族凝聚力來自何處
漫談中華民族多元統一體的形成
平心論鬍適
從鬍適說到周作人
從周作人說到鬱達夫
嚮舒蕪先生再進言
陳寅恪與中國傳統史學的由舊入新
——兼談陳寅恪的不宗奉馬列主義說
附錄:陳寅恪考證《桃花源記》
新儒傢事功主義者梁漱溟
林則徐:中國曆史上第一位抗英的民族英雄
——為香港主權迴歸而作
談中國傳統文化
二談中國傳統文化
考據之學未可廢
宋代為何凝聚起一座文化高峰?
齊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中國新文化運動始於何時?
從西歐文藝復興史看中西文化的差距
讀《全球通史》感言
從王國維論周末思潮說到齊稷下學
愛國曆史學傢連橫先生
從颱灣的曆史與現實看中國人的海洋觀
——讀《颱灣曆史綱要》
第六編 冷石齋雜論
說政治
紀念鬍耀邦九十誕辰
謁鬍耀邦陵園記
《十年的路一和鬍耀邦相處的日子》序言
《中國的新路》重版說明
中國政治體製改革論稿
“實踐標準”討論的來龍去脈補記
文化現象雜說
世界多極化與經濟全球化
秦川談習仲勛二三事
一代軍事奇纔劉伯承
附錄:從劉伯承元帥拒看戰爭片說起
可敬的蔡夫子
一個加入美國籍的真正中國人
——兼談所謂“絕對真理”
茫茫世界,“絕對真理”何處尋?
——病中隨筆
一道必須破解的“哲學難題
——也談“和諧社會”問題
國學小議
國學再議
論中國縮小地區差距問題
21世紀中國大市場重心將逐漸嚮中西部轉移
附錄:可怕的是思想貧睏
中國社會名流皈依佛教現象剖析
愛因斯坦的“宇宙宗教感情”
政治·宗教·科學
關於人的生死觀
——病中隨想
自由新論
中國知識分子的特點和境遇
我與《紅樓夢》
——讀馮其庸的《重校評批(紅樓夢)》
評所謂“中國大陸的民族主義
——求商於餘英時先生
香港文化認同問題
曆史上日本的國教和日本裕仁天皇
亞洲國傢對日本的軍事動嚮切不可掉以輕心
美國的世界支配地位正在走嚮終結嗎?
——英國《情報背景材料》一篇文章述評
請讀麥剋納馬拉的迴憶錄
山姆大叔,您走好!
第七編 冷石齋隨筆
“學在官府”:百傢爭鳴其可得乎?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論
……
第八編 冷石齋拾遺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历史偏爱学问和思想。中国是一个有着浓重“官本位”传统的国家,官大不仅位高权重,似乎学问也大,真理也多。这种“官本位”现象至今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社会生活的现实。然而,即使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特殊政治文化传统的国家,历史的偏好也没有改变。中国历史上总共有过332位符...

評分

第一,就毛泽东个人来说,问题是否可以这样看:这里除了党的整个情况以外,个人的思想状况起着很大的作用。当战争时期面对着国内外强大敌人、胜负命运未决的时候,当解放初期同样面对着国内外紧张斗争局势的时候,虽然那时已有个人崇拜,但党内生活还是比较正常的,毛泽东本人...  

評分

历史偏爱学问和思想。中国是一个有着浓重“官本位”传统的国家,官大不仅位高权重,似乎学问也大,真理也多。这种“官本位”现象至今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社会生活的现实。然而,即使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特殊政治文化传统的国家,历史的偏好也没有改变。中国历史上总共有过332位符...

評分

历史偏爱学问和思想。中国是一个有着浓重“官本位”传统的国家,官大不仅位高权重,似乎学问也大,真理也多。这种“官本位”现象至今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社会生活的现实。然而,即使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特殊政治文化传统的国家,历史的偏好也没有改变。中国历史上总共有过332位符...

評分

历史偏爱学问和思想。中国是一个有着浓重“官本位”传统的国家,官大不仅位高权重,似乎学问也大,真理也多。这种“官本位”现象至今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社会生活的现实。然而,即使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特殊政治文化传统的国家,历史的偏好也没有改变。中国历史上总共有过332位符...

用戶評價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