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本土經驗

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本土經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貴州人民齣版社
作者:潘年英
出品人:
頁數:232
译者:
出版時間:2009-5
價格:38.00元
裝幀:
isbn號碼:9787221085429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非遺保護
  • e
  • 非遺
  • 文化遺産保護
  • 本土知識
  • 傳統文化
  • 文化傳承
  • 民俗學
  • 人類學
  • 中國非遺
  • 社區參與
  • 文化政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本土經驗》擬從理論分析與實地考察相結閤的角度,努力破解發展與保護的難題。其基本思路是:在全球化語境中探討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問題:對西南邊地少數民族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和利用的曆史進行考察;通過對生態博物館的實地考察,來討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一種模式的有效性及存在的問題;從湘、黔、桂、鄂邊地民族文化空間及其在當代的轉型的實際考察來評估傳統的再造與重塑功能;通過對具體的保護個案的考察和分析來檢討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如何尊重和利用地方性知識的問題。

本書作者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來考察和總結洲黔桂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曆史和現實經驗的。作者通過多年艱苦的田野作業,對西南邊地少數民族保護非物質文化的各種傳統經驗進行瞭清理和總結,其中,“傳統歌謠與現代教育相結閤”、“旅遊開發與本土文化保護相結閤”、“建立生態博物館”等文化保護模式均具有深遠的曆史價值和廣泛的現實意義。

著者簡介

潘年英,侗族,1963年生於貴州天柱縣盤江村。在故鄉生活17年。1980年考入貴州民族學院,攻讀漢語言文學專業。1984年畢業,分配至貴州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從事人類學研究,達14年。1999年1月調入福建省某大學至今。 1993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1994年當選為貴州省作協理事,1995年至今,任中國侗族文學學會副會長。1994年獲莊重文文學奬。部分作品被譯成法文和英文。主要著作有:《我的雪天》(1993)《民族、民俗、民間》(1994)《百年高坡一黔中苗族的真實生活》(1997)《扶貧手記》(1997)《月地歌謠》(1998)《寂寞銀河》(1998)《邊地行跡》(1999)。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在發展中保護:
全球化語境中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
全球化與本土意識
從民間文化到非物質文化
發展與保護的矛盾
在發展中保護
在保護中發展
“雙贏”結果的期待與尋求
第二章 生態博物館:
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有效模式
生態博物館的相關背景
貴州生態博物館群概況
文化大變遷
傳統的延續
梭戛生態博物館的意義
保護的具體措施和手段
保護的過程
效果評估
難以迴避的矛盾
基於“國情不同”下的“文本”變異
從矛盾走嚮畸變
“文本”變異的原因分析
梭戛個案的反思和啓示
“貴州生態博物館群”評估
第三章 傳統的再造與重塑:
湘、黔、桂邊地民族文化空間及其當代轉型
黔東南:迷人的遠方
從郎德到西江
適度開發
並置的文明
曆史的延伸
古今鳳凰
變味的“遺産”
第四章 遺産中的遺産:
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地方性知識
相遇
覺悟
從“原始”到“現代”到“後現代”
讓傳統歌謠走進現代課堂
巨洞的故事
從保護一棵古樹開始的文化自覺
“地方特色”的重新發現和認識
通過“辦節”來復興傳統
依然傳承著的文化密碼
傳統與現代的交響
重新唱響的侗族大歌
捷報
夏天的風景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一半內容與作者之前作品重閤

评分

一半內容與作者之前作品重閤

评分

一半內容與作者之前作品重閤

评分

一半內容與作者之前作品重閤

评分

一半內容與作者之前作品重閤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