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緒論
1.1 生物的分界及動物在其中的地位
1.2 動物學及其分科
1.3 研究動物學的目的意義
1.4 動物學發展簡史
1.4.1 西方動物學的發展
1.4.2 我國動物學的發展
1.5 動物學的研究方法
1.5.1 描述法
1.5.2 比較法
1.5.3 實驗法
1.6 動物分類的知識
1.6.1 分類依據
1.6.2 分類等級
1.6.3 物種的概念
1.6.4 動物的命名
1.6.5 動物的分門
思考題
第2章 動物體的基本結構與機能
2.1 細胞
2.1.1 細胞的一般特徵
2.1.2 細胞的化學組成
2.1.3 細胞的結構
2.1.4 細胞周期
2.1.5 細胞分裂
2.2 組織和器官係統的基本概念
2.2.1 組織
2.2.2 器官和係統
思考題
第3章 原生動物門(PhylumProtozoa)
3.1 原生動物門的主要特徵
3.2 鞭毛綱(Mastigophora)
3.2.1 代錶動物——眼蟲(Euglena)
3.2.2 鞭毛綱的主要特徵
3.2.3 鞭毛綱的重要類群
3.3 肉足綱(Sareoclina)
3.3.1 代錶動物——大變形蟲(Amoeba proteus)
3.3.2 肉足綱的主要特徵
3.3.3 肉足綱的重要類群
3.4 孢子綱(Sporozoa)
3.4.1 代錶動物——間日瘧原蟲(Parasrnodiumvivax)
3.4.2 孢子綱的主要特徵
3.4.3 孢子綱的重要類群
3.5 縴毛綱(Ciliata)
3.5.1 代錶動物——草履蟲(Paramecium caudatum)
3.5.2 縴毛綱的主要特徵
3.5.3 縴毛綱的常見種類
3.6 原生動物與人類
3.7 原生動物的起源和演化
思考題
第4章 多細胞動物的起源
4.1 從單細胞到多細胞
4.2 多細胞動物起源於單細胞動物的證據
4.2.1 古生物學方麵
4.2.2 形態學方麵
4.2.3 胚胎學方麵
4.3 胚胎發育的重要階段
4.3.1 受精與受精卵
4.3.2 卵裂
4.3.3 囊胚的形成
4.3.4 原腸胚的形成
4.3.5 中胚層及體腔的形成
4.3.6 胚層的分化
4.4 生物發生律
4.5 關於多細胞動物起源的學說
4.5.1 群體學說
4.5.2 閤胞體學說
思考題
第5章 多孔動物門(PhylumPorffera)(海綿動物門PhylumSpongia)
5.1 多孔動物的形態結構與機能
5.1.1 體型多數不對稱
5.1.2 沒有器官係統和明確的組織
5.1.3 具有水溝係
5.2 多孔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5.2.1 無性生殖
5.2.2 有性生殖
5.2.3 再生和體細胞胚胎發生
5.3 多孔動物門的分類及演化地位
5.4 多孔動物與人類
附門:
扁盤動物門(PhylumPlacozoa)
思考題
第6章 腔腸動物門(PhylumCoelenlerata)
(刺胞動物門PhylumCnidaria)
6.1 腔腸動物門的主要特徵
6.1.1 輻射對稱
6.1.2 兩胚層、原始消化腔
6.1.3 組織分化
6.1.4 肌肉結構
6.1.5 原始神經係統——神經網
6.2 腔腸動物門代錶動物——水螅(Hydra)
6.2.1 形態結構與機能
6.2.2 生殖與再生
6.3 腔腸動物門的分綱
6.3.1 水螅綱(Hydrozoa)
6.3.2 鉢水母綱(Scyphozoa)
6.3.3 珊瑚綱(Anthozoa)
6.4 腔腸動物的起源和演化
附門:
櫛水母動物門(PhylumCtenophora)
思考題
第7章 扁形動物門(PhylumPlatyhelmintheS)
7.1 扁形動物門的主要特徵
7.1.1 兩側對稱
7.1.2 中胚層的形成
7.1.3 體壁
7.1.4 消化係統
7.1.5 排泄係統
7.1.6 神經係統
7.1.7 生殖係統
7.2 渦蟲綱(Turbellaria)
7.2.1 代錶動物——三角渦蟲(Dugesiajaponica)
7.2.2 渦蟲綱的主要特徵
7.2.3 渦蟲綱的分類
7.3 吸蟲綱(T'rematoda)
7.3.1 代錶動物——華枝睾吸蟲(Clonorchissinensis)
7.3.2 吸蟲綱的主要特徵
7.3.3 吸蟲綱的分類
7.4 縧蟲綱(Cestoidea)
7.4.1 代錶動物——豬帶縧蟲(Taeniasolium)
7.4.2 縧蟲綱的主要特徵
7.4.3 縧蟲綱的分類
7.5 寄生蟲和寄主的相互關係及防治原則
7.5.1 寄生蟲對寄主的危害
7.5.2 寄主對寄生蟲感染的免疫性
7.5.3 寄生蟲更換寄主的生物學意義
7.5.4 防治原則
7.6 扁形動物的起源和演化
附門:
1.紐形動物門(PhylumNemertea)
2.顎口動物門(PhylumGnathostomulida)
3.微顎動物門(PhylumMicrognathozoa)
4.黏體門(PhylumMyxozoa)
思考題
第8章 假體腔動物(Pseudocoelomate)
8.1 假體腔動物的共同特徵
8.1.1 假體腔
8.1.2 消化管
8.1.3 其他的特徵
8.1.4 假體腔動物是異質性很強的一大類群
8.2 綫蟲動物門(PhylumNematoda)
8.2.1 代錶動物l——人蛔蟲(Ascarislumbricoides)
8.2.2 代錶動物2——秀麗綫蟲(Caenorhabditiselegans)
8.2.3 綫蟲動物門的主要特徵
8.2.4 綫蟲動物門的分類
8.3 輪蟲動物門(PhylumRotifem)
8.3.1 形態結構與機能
8.3.2 生殖與發育
8.3.3 隱生
8.4 假體腔動物的起源和演化
附門:
1.腹毛動物門(PhylumGastrotricha)
2.綫形動物門(PhylumNematomorpha)
3.棘頭動物門(PhylumAcanthocephala)
4.動吻動物門(PhylumKinorhyncha)
5.兜甲動物門(PhylumLoricifera)
6.曳鰓動物門(PhylumPriapulida)
7.內肛動物門(PhylumEntoprocta=Kamptozoa)
8.圓環動物門(PhylumCycliophora)
思考題
第9章 環節動物門(PhylumAnnelida)
9.1 環節動物門的主要特徵
9.1.1 體分節
9.1.2 真體腔
9.1.3 疣足和剛毛
9.1.4 循環係統
9.1.5 排泄係統
9.1.6 神經係統
9.1.7 生殖與發育
9.2 多毛綱(Polychaeta)
9.2.1 代錶動物——沙蠶(Nereis)
9.2.2 多毛綱的主要特徵
9.2.3 多毛綱的分類
9.3 寡毛綱(Oligocllaeta)
9.3.1 代錶動物——環毛蚓(Pheretima)
9.3.2 寡毛綱的主要特徵
9.3.3 寡毛綱的分類
9.4 蛭綱(Hirudinea)
9.4.1 形態結構與機能
9.4.2 蛭綱的分類
9.5 環節動物與人類
9.6 環節動物的起源和演化
附門:
1.蜢蟲動物門(PhylumEchiura)
2.星蟲動物門(PhylureSipuncula)
3.須腕動物門(PhylumPogonophora)
思考題
第10章 軟體動物門(PhylumMollusca)
10.1 軟體動物門的主要特徵
10.1.1 身體分區
10.1.2 消化係統
10.1.3 體腔和循環係統
10.1.4 呼吸器官
10.1.5 排泄係統
10.1.6 神經和感官
10.1.7 生殖和發育
10.2 無闆綱(Aplacophora)
10.3 單闆綱(Monoplacophora)
10.4 多闆綱(P0lyplacophora)
10.5 腹足綱(Gastropoaa)
10.5.1 代錶動物——中國圓田螺(Cupangopaludinachinensis)
10.5.2 腹足綱的主要特徵
10.5.3 腹足類體製不對稱的起源和演化
10.5.4 腹足綱的分類
10.6 掘足綱(Scaplaopoda)
10.7 雙殼綱(Bivalvia)
10.7.1 代錶動物——無齒蚌(Anodonta)
10.7.2 雙殼綱的主要特徵
10.7.3 雙殼綱的分類
10.8 頭足綱(Cephalopoda)
10.8.1 代錶動物——烏賊(Sepia)
10.8.2 頭足綱的主要特徵
10.8.3 頭足綱的分類
10.9 軟體動物與人類
10.10 軟體動物的起源和演化
思考題
第11章 節肢動物門(PhylumArthropoda)
11.1 節肢動物門的主要特徵
11.1.1 身體異律分節
11.1.2 幾丁質外骨骼
11.1.3 附肢分節
11.1.4 肌肉係統的特點
11.1.5 體腔與循環係統
11.1.6 呼吸係統
11.1.7 排泄係統
11.1.8 神經係統
11.2 節肢動物種類繁多的原因
11.3 三葉蟲亞門(SubphylHE Trilobitomorpha)
11.4 甲殼亞門(subphylumcrustacea)
11.4.1 代錶動物——對蝦(Penaeusorientalis)
11.4.2 甲殼亞門的主要特徵
11.4.3 甲殼亞門的重要類群
11.5 螯肢亞門(SubphylonChelicerata)
11.5.1 肢口綱(Merostomata)
11.5.2 蛛形綱(Arachnida)
11.6 多足亞門(SubphylumMyriapooa)
11.6.1 多足亞門的主要特徵
11.6.2 多足亞門的重要類群
11.7 六足亞門(SubphylamHexapoda)
11.7.1 昆蟲綱代錶動物——東亞飛蝗(Locusta migratoriamanilensis)
11.7.2 六足亞門的主要特徵
11.7.3 昆蟲的行為
11.7.4 六足動物的主要類群
11.8 節肢動物與人類
11.9 節肢動物的起源和演化
附門:
1.有爪動物門(PhylumOnychophora)
2.緩步動物門(PhylumTardigrada)
思考題
第12章 觸手冠動物(Lophophorates)
12.1 觸手冠動物的共同特徵
12.2 苔蘚動物門(PhylumBryozoa=外肛動物門PhylumEctoprocta)
12.2.1 個體的形態結構與機能
12.2.2 生殖和發育
12.2.3 苔蘚動物門的分類
12.3 腕足動物門(PhylumBrachiopooa)
12.3.1 形態結構和機能
12.3.2 生殖和發育
12.3.3 腕足動物門的分類
12.4 帚蟲動物門(PhylumPhoronida)
12.4.1 形態結構與機能
12.4.2 生殖和發育
12.5 觸手冠動物的起源和演化
思考題
第13章 棘皮動物門(Phylum Echinodermatal)
13.1 棘皮動物門的主要特徵
13.1.1 輻射對稱
13.1.2 體腔和水管係統
13.1.3 血係統和圍血係統
13.1.4 骨骼
13.1.5 神經係統
13.1.6 生殖和發育
13.2 代錶動物——海盤車(Asterias)
13.2.1 外部形態
13.2.2 結構與機能
13.3 棘皮動物的分類
13.3.1 有柄亞門(Pelmatozoa)
13.3.2 遊移亞門(Eleutherzoa)
13.4 棘皮動物與人類
13.5 棘皮動物的起源和演化
……
第14章 半索動物門
第15章 脊索動物門
第16章 圓口綱
第17章 魚綱
第18章 兩棲綱
第19章 爬行綱
第20章 鳥綱
第21章 哺乳綱
第22章 動物進化基本原理
第23章 動物地理
第24章 動物生態
參考文獻
索引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