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的基因样本,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把这些事记下来,以免有人忘了。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散文随笔集,记录了作者昔日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回忆。内容主要分为衣食住行、民俗传统、田园耕作三个部分,真切地再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华北平原上一个普通乡村的田园生活,反映了田园耕作的细节,乡里乡亲朴素真挚的情感,还有家乡父老的世界观。华北平原上的普通村庄,农耕文化的基因样本,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
【编辑推荐】
把这些事记下来,以免有人忘了。
衣食住行、风俗民情、田园四季,
华北平原上的普通村庄,农耕文化的基因样本,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乡村旧事三部曲”第一部,《翦商》作者李硕深情推荐
“如果失去农耕生活经验,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先祖?”
· 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村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听亲历者讲给你听。
· 细致入微,笔笔动情,一部传统农耕岁月和计划经济时代的村庄生活史。
· 以村落为标本,照见农业社会的生活风貌,生产劳作方式,人们的心态与认知,以及社群人际关系。
李力。1954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蠡县。1967年春,小学毕业,到生产队参加劳动。1970年7月,到村初中班学习。1971年5月,到公社高中班学习。1973年1月,毕业后回村当大队电工。1976年3月,到蠡县印刷厂当电工,合同制。1978年8月,回村,到生产队参加劳动。1980年秋,参加全国统一招考公社经营管理员,被录取。到本县留史公社工作。历任经营管理员、镇武装部副部长、部长、镇党委副书记。1984年至1989年,在职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党政干部基础科毕业。1994年7月,调本县东口乡任党委书记。1996年1月,调林堡乡任党委书记。2002年2月,调蠡县水利局任局长。2006年4月,退居二线,在知乎、豆瓣等内容平台撰写文章,与网友分享旧日见闻。
最近有个很火的话题“老年人没苦硬吃”。意思是,现代的年轻人对老一辈的父母很多行为难以理解,明明可以每顿吃新做的菜,老年人非要吃变质的剩菜,于是食物中毒进医院,本来花3-4元就可以吃新菜,结果因为中毒治疗多花出去300-400元的医疗费。年轻人可能也未必不理解,只是生...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是华北传统农村生活,时代是电力进入乡村之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小村落化身为一件标本,可以照见农业社会的生活风貌,生产劳作方式,人们的心态与认知,以及社群人际关系。 这是一部传统农耕岁月和计划经济时代的村庄生活史。人类驯化作物、过上定居生活起...
评分夏天天热,不爱做饭,有时候就蒸点地瓜当主食,简单拌个凉菜。或者蒸一锅大碴粥晾着,饿了就盛一碗。不过据父母辈的人说,他们一看见这些食物,就会想起以前吃不饱饭的日子。 如今的时代相比于10年前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别提20年、30年前的情形。最近在读的这本《旧乡》就是...
评分书友们,你小时候是在农村还是城市度过的呢?对于童年时生活过的故乡,你的脑海中还有着怎样的记忆呢? 我的儿时是在华北的一个小山村度过的,那里一年四季都会有着属于孩子们的不同的玩乐之处,时至今日,那些快乐的童年时光和故乡的旧日景象,仍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 近期读...
评分本书如一股清泉,悄然流淌却又深邃绵长:不仅仅是对中国农村生活的回忆录,更是一面映照人性、探讨身份认同的棱镜。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既熟悉又陌生的乡村图景,令人不禁联想到威廉·福克纳的名言:"过去从未逝去,它甚至都不是过去。"《旧乡》...
很好看的一本生活实录。在网络尚未发达的时代,一个村子的生活对于很多人来讲就是世界的全部。但是地域的阻隔不能影响人们的幸福指数。即使在困难时期人们依然想着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去抱怨。在书中,作者为我们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勾勒出旧乡的全貌,从生活到民俗再到田园,一种浓厚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作者就是这个时代生活的见证者,所以在表达的过程中显得代入感极强。仿佛如同在一个清凉的午后,在摇椅上听着收音机中的精彩评书。一些生活的细节与观点如果不看本书不会想到竟然与现在的认知有着这么大的差异。如果想用一个词来概括本书的特点,我想应该是“河北的汪曾祺老师”~
评分很陌生的生活经验,学到了一个吃的东西叫“苦累”。
评分当我读到这样一本书时,仍然会倍感亲切。虽然我生活的地区与作者李力老师相隔很远,虽然我也没有经历过书中所描述的生活,但一想到在那个年代,人们利用有限的资源想出了无限的办法,就非常敬佩他们。
评分作者描写华北农村的视角有点儿意思,好像打开一部卷画一点点地展示给人看华北农村的生活细节。来戚(qie)、火炕、赶集...这些对于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来说也是极为熟悉的。说来有趣明明我小时候没有去过农村,但是却有一股继承来的关于农村亲切与怀念的感觉,这些模糊却深刻的印象来自父母年轻时的浪漫畅想:等我退休了我要在农村养老,种一院子的蔬菜和花花草草,养几只鸡和狗。这本书呈现的农村跟我印象中的差别不大,读的时候觉得没什么特别的,读完之后后知后觉一种忧桑,农村作为历史与乡愁的承载正在消失,作者在做的是用记录减缓消失的速度。
评分新鲜陌生的经验,年代、地域、地区都与我大为不同。前面读到生产队的山药,后面才发现山药竟是红薯,大吃一惊,不亚于北方人听闻土豆就是花生。记录有意义,文字的力量就是记下那些难以为后人经验的经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