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经典文学书《爱的荒漠》《蛇结》同系列作品。
·《给麻风病人的吻》开启了诺奖获得者弗朗索瓦·莫里亚克的写作成熟期的序幕。
·书中搭配精美插图,图文并茂,让读者产生了一种看电影的即视感,体验身临其境的阅读感。
·全新译本,在保留了法语原有的美的同时,更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让中国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法国文学的魅力。
·本书收录了《给麻风病人的吻》以及其姊妹篇《母亲大人》,让故事更加圆满。
·本书不仅探讨了上世纪法国的婚姻、家庭状况,也探讨了人是否该活在被别人定义的框架之中这一论题。虽在故事中,主人公在当时的环境下未能得到解脱,但他们都尝试过。这在侧面反应了一种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想法活出精彩的精神。
《给麻风病人的吻》的主人公让·佩罗埃尔以及女主人公诺埃米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结合,但他们的婚姻只有义务与责任,没有爱情。为了诺埃米可以离开自己,可以获得幸福,让开始尝试反抗周围人给他们施加的压力,甚至付出了生命,但最终,诺埃米却没有跳脱出世俗的框架奔向幸福。
《母亲大人》是《给麻风病人的吻》的“姊妹篇”,讲述的是让·佩罗埃尔姑姑家的故事,同样探讨了婚姻与家庭之间的纠葛与矛盾。故事中的母亲将自己的爱变成了禁锢儿子的枷锁,导致了儿子婚姻的不幸,直到故事的结束儿子都在试图挣脱枷锁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François Mauriac,1885年10月11日-1970年9月1日)
法国小说家。1905年在波尔多大学文学系毕业。1932年任法国文学家协会主席;1933年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1952年,因在小说中“深入刻画人类生活的戏剧时所展示的精神洞察力和艺术激情”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58年荣获法国国家荣誉勋章。他的主要作品有诗集《握手》,小说《爱的荒漠》《给麻风病人的吻》《蛇结》等。
看到最后,才明白诺埃米才是题目中的麻风病人。她因为出于同情而施舍给让的吻,解救了一个被奴隶的灵魂。她自己却像感觉不到痛苦的,身体溃烂的麻风病人一样无视自己支离破碎的心灵深处那无休止的挣扎与苦楚。当让为了使她自由,以自己的死亡报以回吻时,诺艾米麻木的嘴唇却再...
评分弗朗索瓦·莫里亚克(François Mauriac,1885年10月11日—1970年9月1日),法国小说家,1933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952年作品《爱的荒漠》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获奖理由是: “因为他在他的小说中剖析了人生的戏剧,对心灵的深刻观察和紧凑的艺术” ("for the deep spir...
评分 评分看到最后,才明白诺埃米才是题目中的麻风病人。她因为出于同情而施舍给让的吻,解救了一个被奴隶的灵魂。她自己却像感觉不到痛苦的,身体溃烂的麻风病人一样无视自己支离破碎的心灵深处那无休止的挣扎与苦楚。当让为了使她自由,以自己的死亡报以回吻时,诺艾米麻木的嘴唇却再...
第一次读莫里亚克的作品,读起来很快。不理解书中人物为什么都活的那么拧巴,爱或者不爱、想或者不想、要或者不要,都很难吗?都要在拧巴中灭亡。第二篇的结局处还是有点动容的,最后互相离不开的成了费尔南和玛丽?
评分莫里亚克因《爱的荒漠》获得诺奖,在他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给麻风病人的吻》。身为一方大户人家的年轻少主人,却因为老父亲的孱弱,从小便极度自卑。以至于当他娶到爱慕的姑娘,却不敢去爱,过着有名无实的婚姻。她的妻子厌恶他丑陋的样貌,却不敢违背“神”的旨意,只能隐忍自己的爱欲。一个人死于自卑,一个人死于顺从。这本书的另一篇小说《母亲大人》讲的是个妈宝男,一场母子间的对决。莫里亚克在描摹人物内心时,总是巧妙得融合外在环境,极具撕裂感。
评分这本和莫里亚克自己的作品比可能稍逊色与《爱的荒漠》与《蛇结》。但是,莫里亚克的语言真的是一直水准在线,对心灵的深刻描绘堪称精准。
评分人就是这样吧,不喜欢被安排好的人生,不管生活在何种框架之下,总是想要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 不过,禁锢我们的不仅仅只有婚姻模式,更多的还是我们的家庭。在本书载录的另外一篇《母亲大人》中,母亲的爱变成了束缚儿子一生的枷锁,最终导致了儿子的婚姻不幸。
评分书里是两个中篇小说,给麻风病人的吻和母亲大人,两个故事是同一个世界观下,都是悲剧结尾,悲剧中处处透着一股绝望和孤独,两个故事的主人公,所有的人似乎都有着各种缺陷,各种病态,活的很痛苦,也很绝望,最后在绝望和孤独中死去。爱情和亲情,爱不得,爱太过,一个是爱情的悲剧,一个是亲情的悲剧,所有人都想解脱,但最后都失败了,他们也注定要在痛苦中死去。读的很压抑,也很痛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