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沃什传

米沃什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
作者:(波兰)安杰伊·弗劳瑙塞克
出品人:
页数:1488
译者:乌兰
出版时间:2023-5
价格:268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59845108
丛书系列:文学纪念碑
图书标签:
  • 传记
  • 文学
  • 波兰
  • 米沃什
  • 诗人
  • 诺贝尔文学奖
  • 历史
  • 文化
  • 冷战
  • 知识分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诗人贯穿20世纪历史,颠沛于大西洋两岸的壮阔一生;

☆米沃什的诗歌影响希尼、辛波斯卡,既有智慧的光芒也抱持赤子之心;

☆本传记体量丰厚,斩获多个奖项,波兰语直译;

☆展示20世纪文化全景与诗人在历史中的个体漂泊及悲剧抉择,书写米沃什与诸多文化名人如艾略特、爱因斯坦等名人的交集。

【内容简介】

切斯瓦夫·米沃什,伟大的波兰诗人,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我们的世纪诗人”(希尼语),他一生的故事和他的时代的故事并步而行。这位永恒的旁观者在立陶宛、波兰和法国度过了他居无定所、漂泊动荡的大半生。从1960年到1999年,米沃什在美国生活,后回到波兰克拉科夫,并于2004年在此长逝。

尽管历尽艰辛、孤立和无名,米沃什始终相信诗歌的变革力量,诗歌是道德抵抗力的源头,是集体希望的源泉。希尼曾说,米沃什的诗焕发着智慧的光芒。米沃什向我们揭示了如何阅尽沧桑、历炼智慧,与此同时依然在滚滚红尘中抱持一颗赤子之心。

为撰写这部获奖传记,弗劳瑙塞克花费十年时间——在米沃什足迹所到之处,在拜内克图书馆和迈松拉菲特档案馆,寻觅其生平资料,还查阅诗人大量书信,最终充分运用于传记文本。

这部传记并未因体量庞大使读者感到厌倦,弗劳瑙塞克以长篇小说的笔触轻松塑造了主人公的形象,与此同时并没有回避那些沉痛的话题,也没有回避诗人在历史事件中的个体漂泊及其悲剧性的抉择。通过深情的文笔,作者向我们展示并让我们深刻了解了这位伟大人物命运的秘密。

本书获得波兰尼刻文学奖读者推荐奖,波兰共和国文化与民族遗产部长奖,日内瓦科希切尔斯基基金会奖,卡齐米日·维卡文学奖。

【媒体推荐】

弗劳瑙塞克展示了对诗人生活生动和可信的看法,并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或未知的领域。从弗劳瑙塞克的故事中我们见识了一个迷人、矛盾的米沃什,作者认识到他故事主人公的伟大,但也没有忘记他的弱点,没有掩饰自己的怀疑。这正是这本书的优点。

——斯塔拉,波兰文学评论家

《米沃什传》有助于读者了解诗人一生中遭遇的苦难,无论是私人的还是公共生活中遭遇的,以及它们对诗人写作全部作品的作用和影响。当我们开始审视我们自己的苦难时,他的诗歌和他的人生经历将给予我们关于二十世纪生活和幸存的多方面的启示。

——《纽约客》

我毫不犹豫地认为,切斯瓦夫·米沃什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诗人之一。即使我们将他的风格宏伟的诗歌从他的母语波兰语剥离(这在翻译时是不可避免的),并将它们消减至赤裸的主题内容,我们仍会发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冷峻和无情的头脑,其强度可与之相提并论的人物,我们能想到的是圣经中的那些人物——有可能的是约伯。但是米沃什所经历的丧失,其范围——不单是从纯地理的方面考虑——或许还更大。

——布罗茨基,纽斯塔特文学奖“介绍和举荐信”

米沃什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并在二十世纪万神殿占据他的位置,因为他的作品满足严肃与欢乐的胃口,而“诗歌”这个词在每一种语言中呼唤的正是严肃与欢乐……他帮助我们大家保持对那样一些时刻的信念,在那些时刻我们突然意识到身体里生活的甜蜜,然后他不会免除我们作为时代的生活的一部分的那些责任和惩罚。

——希尼,《世纪和千年的米沃什》

米沃什真实地经历了二十世纪的一切人间地狱,也体验过某种天堂。他内心装着我们整个世界的理想和幻想。如果没有米沃什波兰人通过个人经验所获得的,关于二十世纪的认知将是十分贫乏的,甚至我都不晓得,波兰是否还会停留在跌跌撞撞的步伐上。

——玛莉·雅尼昂,《克朗斯基-米沃什》

作者简介

安杰伊·弗劳瑙塞克

生于1971年。文学评论家,波兰《普世周刊》文化栏目编辑,赫贝特国际文学奖秘书长。毕业于波兰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波兰语言文学系。主要研究波兰现代作家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黑暗的源泉》,《关于兹比格涅夫·赫贝特作品中的痛苦论述》(标志出版社,第二版,2008;曾获1999年波兰尼刻文学奖提名),《来自地狱的通行证44号:关于文学以及精神奇遇的书稿》(标志出版社,2010),《米沃什传》(标志出版社,2012),以及两卷本《兹比格涅夫·赫贝特传》(标志出版社,2018)。另有著作多部,包括记录片脚本。现居克拉科夫。

目录信息

目录
插图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天堂花园1911—1920
第一章 “远处反射的强光打破了黑暗”
第二章 地上天堂
第三章 好坏血缘
第四章 床底下的手榴弹
第二部分 年轻人和他的秘密1921—1929
第五章 无花果树做的房子
第六章 痞子猫
第七章 穆霍瓦夫斯基医生
第八章 摩尼教毒药
第九章 “很遗憾,我不能签字”
第十章 俄罗斯轮盘赌
第十一章 俱乐部成员之中
第十二章 赫拉克利特河的声音
第三部分黑色的阿里尔1930—1934
第十三章 “我在学习上花的时间非常少”
第十四章 鸡蛋
第十五章 采扎雷·巴雷卡的自卑
第十六章 周五肉饼
第十七章 利维坦军团
第十八章 “真空悬索桥”
第十九章 魔鬼的秋千
第二十章 “当我停止数数时,就去测量每一步”
第二十一章 “如果早前的爱都能成为现实”
第二十二章 “时左时右”
第四部分 第一次移民的国家1935—1939
第二十三章 “在巴黎市的一个自信的学生”
第二十四章 “整个宇宙都围绕我们转”
第二十五章 “在世界黑色的草地上”
第二十六章 海关官员
第二十七章 “些许神奇的真相”
第二十八章 “而锡耶纳在光芒中衰落”
第二十九章 “在我回不去的祖国”.
第三十章 老大哥
第三十一章 扬卡
第三十二章 落到人间
第三十三章 血红的星星
第五部分 弱者的声音1939—1945
第三十四章 行李箱里的勋章
第三十五章 战火中的思考
第三十六章 最后一块钱定理
第三十七章 米兰达岛
第三十八章 怒者
第三十九章 “那可怜的基督徒看着犹太隔离区”
第四十章 诺亚方舟
第六部分 魔鬼的聚会1945—1951
第四十一章 “我们是卢布林来的”
第四十二章 华沙的鲁滨逊
第四十三章 魔鬼的契约
第四十四章 母亲的墓
第四十五章 救赎
第四十六章 草垛子
第四十七章 “热衷于做点有用的事情”
第四十八章 开源情报
第四十九章 “我们是此地的奴隶!”
第五十章 干火
第五十一章 死亡陷阱
第七部分自杀的故事1951—1960
第五十二章 “你是叛徒”
第五十三章 到底层.
第五十四章 “秩序的敌人——人”
第五十五章 驱魔
第五十六章 先知之女
第五十七章 “欲哭无泪”
第五十八章 “这种骄纵和抓挠已经足够了”
第五十九章 “笔耕为生”
第六十章 伟大的主人们
第六十一章 “亲爱的,我不能与你打招呼”
第六十二章 永恒的时刻
第六十三章 大地上的位置
第八部分 魔山 1961—1980
第六十四章 灰熊峰
第六十五章 创伤的正反面
第六十六章 荒野
第六十七章 给自己的信
第六十八章 美国人在巴黎
第六十九章 第二空间
第七十章 乌尔罗囚徒
第七十一章 “唯有赞美才能将我拯救”
第七十二章 “如果不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诗人,那也是最伟大者之一”
第七十三章 约伯
第九部分 老诗人1980—2004
第七十四章 伤痛的回忆
第七十五章 “皇冠掉到了耳朵上”
第七十六章 海洛伊莎
第七十七章 “我奇怪的爱让我追随着你”
第七十八章 龙
第七十九章 更远的地方
第八十章 “一个亮点”
后记
参考书目
原版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致谢
图片源
译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有诗人的民族是幸运的,不再会在苦难中默然前行。” ——米沃什 诺文学奖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的首部完整传记,获波兰尼刻文学奖。作者安杰伊· 弗劳瑙塞克历时十年,挖掘和整理波兰、立陶宛、法国、美国四地的档案文献,查阅拜内克和迈松拉斐特馆藏的大量信件和手迹,广泛梳...

评分

“有诗人的民族是幸运的,不再会在苦难中默然前行。” ——米沃什 诺文学奖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的首部完整传记,获波兰尼刻文学奖。作者安杰伊· 弗劳瑙塞克历时十年,挖掘和整理波兰、立陶宛、法国、美国四地的档案文献,查阅拜内克和迈松拉斐特馆藏的大量信件和手迹,广泛梳...

评分

“有诗人的民族是幸运的,不再会在苦难中默然前行。” ——米沃什 诺文学奖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的首部完整传记,获波兰尼刻文学奖。作者安杰伊· 弗劳瑙塞克历时十年,挖掘和整理波兰、立陶宛、法国、美国四地的档案文献,查阅拜内克和迈松拉斐特馆藏的大量信件和手迹,广泛梳...

评分

“有诗人的民族是幸运的,不再会在苦难中默然前行。” ——米沃什 诺文学奖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的首部完整传记,获波兰尼刻文学奖。作者安杰伊· 弗劳瑙塞克历时十年,挖掘和整理波兰、立陶宛、法国、美国四地的档案文献,查阅拜内克和迈松拉斐特馆藏的大量信件和手迹,广泛梳...

评分

“有诗人的民族是幸运的,不再会在苦难中默然前行。” ——米沃什 诺文学奖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的首部完整传记,获波兰尼刻文学奖。作者安杰伊· 弗劳瑙塞克历时十年,挖掘和整理波兰、立陶宛、法国、美国四地的档案文献,查阅拜内克和迈松拉斐特馆藏的大量信件和手迹,广泛梳...

用户评价

评分

编辑过的最漫长最厚重难度最大的一本书。此书下厂恍然有种“曾经沧海”的感慨。原来《被禁锢的头脑》当年曾空投波兰,原来米沃什和卡夫卡一样最喜欢老陀和福楼拜,原来“人的苦难才是衡量世界的尺度”。。。

评分

进入历史深处。

评分

唯一的不足是引用的诗句均是译者自译,真的……没有……诗感……

评分

读到诗人之死还是被感动了,绝对是壮阔而如史诗的一生。米沃什与所谓道德楷模绝对是有距离的,但他的骄横与自负、脆弱且敏感歇斯底里、与无数女性纠缠不清等,似都在强调“诗人首先是个人”这一事实。难能可贵的是他面对思想浪潮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反思性,在后解构的时代捍卫传统与真理,从而成为了一枚支撑天穹的柱子。用他的话说,自己的内在是“理性的人本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他既幽默又严肃。虽然说老诗人一直倾诉艰辛,但与那些淹没于历史中的无名者相比,他已无比幸运。93年,即便抛开诗人天才与否的问题不谈,这种纯粹的动荡岁月的累积也足以让人瞥见许多真知。而米沃什无形中又拉近我与古典尤其是宗教的距离,让我认识了西蒙娜·薇依,并让我将目光投向密茨凯维奇、赫贝特等波兰作家,也极大地打开了视域。今后要花时间读读米沃什的作品

评分

页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