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位新移民在大理的生活故事,这些大理的故事,来自洱海西岸的苍山、古城、喜洲、银桥,也来自洱海东岸的双廊、伙山。他们的回忆将我们带回大理的古典时期,并以他们的生命实践,引领了大理的先锋时期,那时常觉得大理有神光笼罩,而今带着复杂的心情,我们一起目睹它步入时代的洪流。
黄菊,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曾就职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二〇一四年创办专注于人物访谈和地方风土的微信公众号“行李”(TravellingWith),希望重现人地关系。
是不是对生活不太满意 很久没有笑过又不知为何 既然不快乐又不喜欢这里 不如一路向西去大理 就像《去大理》这首民谣里所唱的一样,想要远离城市的聒噪与喧嚣,去大理吧。 《仿佛若有光:大理访谈录》是黄菊主编创建的关注人物访谈和地方风土的公众号行李,陆续采访了几十位生活...
评分 评分感谢兔叔,嘴恶心善,每每损了潲水婆姨,还记得给她带本书,捎袋咖啡。 2013年,生完D,就跟P姐跑双廊。住的“海地生活”,还去月亮宫和青庐,那个时候的收费已经不便宜了,那个时候的我,算个洒手随性任性的败家子。心情不好,放飞自我。“海底生活”五号院,简直美翻了。打开...
评分多年前,一名员工在辞职信中写到“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不知他的目的地中有没有大理,我想如果是我,大理肯定将是我的目的地之一。就是因为这本书《仿佛若有光》,我想就是我去大理的最大动力了,因为在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诗意与理想的栖息之地。 在这本书里“行李”采访...
评分未曾到过大理的读者如我,读完这本访谈录才感觉对大理的印象掺杂了太多的误读,那些大冰们要背锅!访谈里的这些人几乎都不是简简单单居住或感受着大理,他们参与着大理社区的建设,组建那里的兴趣共同体。娓娓道出大理这座城市别样性究竟为何物。摆脱雷同的都市生活,返璞自然,探索教育、建筑。也有人采撷花草风貌,聆听大理的声音。后面数篇访谈虽沦为个人生活观念秀,显得不与题照,但想必他们选择大理正因为不是为大理,为寻回自己。
评分大理汇集了那么多种生活方式,这些新居民来自不同的城市、曾经有不同的事业与生活,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大理。这些不同的视角中,最最统一的是大理的包容与大理的云,大理的山水大理的风,以及在无比亲近自然的状态下对人心灵的改变。最吸引人的是对植物猎人和寺庙重建者、自然农业耕作者、大理声音记录者的访谈,只有足够多样化的生活方式的融入,才形成完整的社区生态,一个有意思的社区——你不必体验所有的生活方式,但可以观察到足够的多样性。书中被访者都是大理的观察者,也都是大理的描述者。
评分读了前面四个采访 第一个杭州人 说大理才有真正的社区 很理想主义的一通bulabula 我只想知道他的收入来源 第二个两夫妻搞教育 就情境创设 问题探究解决 感知幸福 自由 很理想很美好 第三个油腻的出家人比较有趣 很一大群神仙在深山同居 日本人嘛 感觉平平无奇 已经去浙江种地了 第五个没看完 拍植物的刷牙 我比较感兴趣 后面几个还不错 建筑师 艺术家 画家 有融入到当地的文化中去 其实云南真的有很多这样体面的小城 加上气候和地理的优势 真的非常非常有吸引力了 退休后去昆明 也可以常去苍山洱海吧 期待
评分书里的内容太好了,随便一句都能让人思量许久!关于教育、关于生活、关于理想,关于怎样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这些在大理的人,他们的所思所为,让困在大城市苦闷而没有勇气的我们,忽然惊醒!快,活过来,像个人一样。
评分书里的内容太好了,随便一句都能让人思量许久!关于教育、关于生活、关于理想,关于怎样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这些在大理的人,他们的所思所为,让困在大城市苦闷而没有勇气的我们,忽然惊醒!快,活过来,像个人一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