肮脏的三十年代

肮脏的三十年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译文出版社
作者:[美]蒂莫西·伊根(Timothy Egan)
出品人:
页数:332
译者:龚萍
出版时间:2020-5
价格:49.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2783601
丛书系列:译文纪实
图书标签:
  • 纪实
  • 译文纪实
  • 美国
  • 历史
  • 社会
  • 社会学
  • 蒂莫西·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历史小说
  • 社会问题
  • 美国历史
  • 大萧条
  • 犯罪
  • 黑色电影
  • 时代小说
  • 底层生活
  • 绝望
  • 人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通过幸存人口的声音和历史图片,再现了一段即将被亲历者带进坟墓的1930年代的记忆。一战期间及之后狂飙突进的美国西部大开发,推行了错误的宅地政策,再加上战时需求推高了小麦价格,刺激人们不计后果地翻耕大平原,剥光了那里千百年来固定土壤、抵御风蚀的植被。最终,前所未见的沙尘暴席卷美国西部,还波及了芝加哥甚至纽约。与此同时,美国陷入大萧条,经济不振,过度种植带来的高产粮食无人问津。

作者通过十几个家庭及其所在社区和地区的兴衰,揭开了尘封往事,展现了肮脏的三十年代的悲惨景象:沙尘暴让人们如同生活在漫漫黑夜中,土地荒芜,庄稼歉收,亲人死于尘肺疾病……10年间,承载着未来的宅地变成了黄沙覆盖的墓地。

书中有艰难时刻美国人的勇气与悲哀,有与大自然抗争的坚韧与顽强,有政客的无耻与欺诈,而归根结底是人类对于环境的无知所招致的毁灭性噩运。

作者简介

蒂莫西· 伊根,毕业于华盛顿大学,曾在《泰晤士报》担任全国新闻记者,游历西方,因参与系列报道《美国的种族生活》而与一组记者分享了2001年的普利策新闻奖。目前,他为《纽约时报》撰写在线评论专栏,著有多部非虚构作品。2006年因《肮脏的三十年代:沙尘暴中的美国人》一书荣获当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非虚构作品奖。

目录信息

前言 劫后余生
第一部分· 承诺: 大开垦,1901—1930
第一章 流浪者
第二章 无人之地
第三章 创造达尔哈特
第四章 高地平原上的德国人
第五章 最后的大开垦
·第二部分·背叛: 1931—1933
第六章 第一波
第七章 黑暗初至
第八章 干涸之地
第九章 新领袖,新政策
第十章 巨大的打击
·第三部分·爆发: 1934—1939
第十一章 分类赈济
第十二章 漫长的黑暗
第十三章 拼命呼吸
第十四章 达尔哈特的决战
第十五章 沙尘暴前夕
第十六章 黑色星期天
第十七章 战斗的号令
第十八章 离开
第十九章 亲历者
第二十章 最悲哀的大地
第二十一章 判决
第二十二章 第二代剥玉米佬
第二十三章 留守者
第二十四章 第三代剥玉米佬
第二十五章 雨
后记
注释与资料来源
致谢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20/06/16/%e8%82%ae%e8%84%8f%e7%9a%84%e4%b8%89%e5%8d%81%e5%b9%b4%e4%bb%a3/] 肮脏的三十年代:沙尘暴中的美国人 [美]蒂莫西·伊根(Timothy Egan) / 龚萍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20-5 子扉我 2020年夏 申城西楼 原载[回响编辑部]微信20...  

评分

回顾人类的漫长发展史,伴随着人类的贪婪和无知的,是那些业已消散或即将被遗忘在在历史深处的让我们疼痛的至暗时刻。十九世纪早期的伦敦雾是首例全球“闻名”的空气污染,伦敦因此而戴上“雾都”的帽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生在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在 S.A.阿列克谢...  

评分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20/06/16/%e8%82%ae%e8%84%8f%e7%9a%84%e4%b8%89%e5%8d%81%e5%b9%b4%e4%bb%a3/] 肮脏的三十年代:沙尘暴中的美国人 [美]蒂莫西·伊根(Timothy Egan) / 龚萍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20-5 子扉我 2020年夏 申城西楼 原载[回响编辑部]微信20...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因到果的一个介绍,不免让人想到国内类似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的运动,一代代的人的付出和努力才能勉强恢复一点点大自然本来的样貌。庆幸于自己从小到大居住的地方没有过大的灾难。

评分

一场生态和经济灾难以及它复杂的前因后果。还可以看到全球化的影响在1930s就已经显著出现、一个新兴强国在灾难前后的行为和决策、灾难下的个人苦痛、坚忍或放弃等等。这场灾难也可以说是更大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值得了解和借鉴。前半本里作者在构画生活图景和阐述历史背景之间游刃有余,后面写沙尘暴的文字观感很震撼、透出窒息的感觉。连生命中最简单的事都成了一种威胁,也太绝望了吧,熬过灾难的普通人个个伟大。

评分

书中讲述1930年代发生在美国南部平原的“沙尘碗事件”。安家客为了找寻适宜居住且土地便宜的地方来到了俄克拉荷马狭长地带与得克萨斯边界。他们选中了人迹罕至的无人之地。1930年代初期的小麦种植热潮和经济衰退的轮番夹击,这些农民在新开发土地上拼命开垦种小麦。他们还没有辨别出《坎贝尔土壤耕种手册》的荒谬,也没有了解美洲大平原不适合种植翻耕,更没有认识到过度开垦带来的恶果。被撕裂草皮裸露在外的荒芜土地缺少扎根固土的能力。当天气变得恶劣,飓风四起时,人们已经吓坏了。他们从未经历如此黑沙土壤如锉刀在表皮来回割裂的沙尘风暴。多少人在多次肆虐的尘暴中遭受伤害:被强风吹倒、沙子摧毁房屋,人们罹患尘肺病,亲人药石无灵,多年生长的土地毁于农民生产破坏等。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放任发展和积极重视,孰轻孰重,孰对孰错?

评分

一开始我以为写作套路应该是繁荣-衰败-恶化-慢慢恢复。没想到到最后,也只有恶化后的一次次绝望。只在后记中寥寥提了几笔目前恢复了很小一部分的草地。才知道一块草地有多么珍贵

评分

说到美国二十年代,牧场的一片片片田 是我看过最美的绿地 坐着马车上学的我 看着窗外的牛啃草 是一种说不出的自由自在 XIT牧场的300万英亩 留着人们发家致富的梦 绕过天真 跳至收割期 人们的汗水夹杂着满足与欢笑 是我现在最舍不得的画面 转眼三十年代,政府迭代 怎么绿地不见 多了几家饭店 坐在里面喝着劣质酒 几只水牛 却变成画挂在墙壁上 象征人们蒸蒸日上 一堆游客偶尔想看看窗外的观光景点 但只看到比你住的再高一层的饭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