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汉学家族研究

清代汉学家族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华书局
作者:罗检秋
出品人:
页数:530
译者:
出版时间:2019-9-6
价格:99.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1139280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学术史
  • 清史
  • 思想史
  • 明清史
  • 學術史
  • 经学
  • 2019
  • 社会史
  • 清代
  • 汉学
  • 家族
  • 研究
  • 学术史
  • 文化
  • 思想
  • 传承
  • 谱系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目前清代学术家族的研究偏重于江南文学群体,而对清代学术主流——汉学的研究仍囿于吴、皖分派思路,涉及汉学家族的论著非常薄弱。全稿以二十多个汉学家族为基本素材,围绕清代汉学的家学传衍、家法内涵、学术方法、汉宋关系和学术精神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梳理、考辨。作者不仅阅览了清代学者的大量经史论著、文集和传记资料,而且搜集、使用了以往研究者忽略的汉学家书札和族谱资料。比如后者,作者曾在北京、上海、湖南、江苏、安徽、福建等地收集汉学家的族谱资料二十多部。基于翔实的史料,书稿就清代汉学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论述详尽,文字简炼。

本稿是作者继《近代诸子学与文化思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新会梁氏:梁启超家族的文化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和《嘉庆以来汉学传统的衍变与传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列入国家清史编委会研究丛刊)之后,十余年来研究清代学术文化的重要成果,代表了目前有关清代汉学及家族文化研究的最新进展。 这项研究于2012年列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名称为“18—19世纪学术家族之研究”(项目批准号:12BZS049)。课题的部分心得曾在《近代史研究》《清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江海学刊》《安徽史学》《安徽大学学报》等刊以论文发表,共有十多篇,二十余万字,但撰为书稿时已再加研究,内容有增补、修改。

作者简介

罗检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清代至民国的思想文化史、社会文化史。主要学术成果有《文化新潮中的人伦礼俗(1895—192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13年版;《中国文化发展史(晚清卷)》(第一作者),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嘉庆以来汉学传统的衍变与传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近代诸子学与文化思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三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新会梁氏:梁启超家族的文化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等。

目录信息

导论
一 汉学分派的困境
二 家学与汉学
三 汉学世家述要
第一章 清代学术的宗族背景
一 清代宗族机制
祠堂与祭祀
族田及族产
晚清宗族机制的重建
二 族学与经学
清代的族学
家族藏书
族学的经学课程
劝学措施
三 汉学家的宗族观念及活动
阐释宗法的社会功能
以族治国的设想
参与宗族活动
汉学家论族谱
第二章 汉学之家的家教
一 道德修身
二 家庭伦理
三 刻苦攻读
四 置重学术
五 谆谆母教
第三章 理学传家与汉学名家
一 科举功名的基石
四 代进士:高邮王氏
科举望族:常州庄氏
二 宋学与今文经学
不分汉、宋的庄存与
龚、魏的宋学渊源
皮锡瑞与宋学
三 理学传承与汉、宋调融
刘氏《论语》学
尊德性而道问学的陈寿祺
四 理学的潜在影响
焦循汉学的理学潜流
从理学到汉学的湘阴郭氏
……
第四章 家法观念与汉学承变
第五章 士人交游与家学的衍生
第六章 学术家族与汉学领域的拓展
第七章 家学传衍与经世思想的发展
结语:清代汉学再研究
参考文献要目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以往接触的有关清代学术史的著作,多是从学术发展过程这一视角对有清一代的学术进行分析和评价,这样的研究方法无可避免的会呈现出线性的叙事模式,但是对于梳理一代学术,这样的研究方法自有其价值。可喜的《清代汉学家族研究》一书为研究清代学术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本书将汉学家族作为切入点,从清代汉学家的家学传统、家法观念、家学衍生、家学传承、家学转型等角度对汉学承变、汉学领域拓展、汉宋调和、今文经学、晚清经世学风等清学史中的重要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提供了重新审视和考察清代学术史的新视角和新方法。不过,清代汉学家族的大量涌现的这一社会现象是这一研究视角和方法的立足点。其他各代少有清代如此众多的学术家族,因此也难以将其作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群体来研究。换句话说,这是清代学术史的一大特点。

评分

从家族学术传承的角度研究清代学术史,可视之为学术史的中层研究。既可避免宏观叙事的线性结构,又可有一定高度抓住学术史的某些脉络。近来的博士论文已经有不少做清代家学研究的了,本书打通了家学个案研究。不但有学术史而且将社会史联系起来,显示了学者们更为广阔的生活世界。不过,总体而言还是偏向微观研究,家学传承的理论深度还是有限。

评分

从家族学术传承的角度研究清代学术史,可视之为学术史的中层研究。既可避免宏观叙事的线性结构,又可有一定高度抓住学术史的某些脉络。近来的博士论文已经有不少做清代家学研究的了,本书打通了家学个案研究。不但有学术史而且将社会史联系起来,显示了学者们更为广阔的生活世界。不过,总体而言还是偏向微观研究,家学传承的理论深度还是有限。

评分

看到作者来头,心中咯噔一声。翻完果然不出所料。

评分

看到作者来头,心中咯噔一声。翻完果然不出所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