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赵世瑜多年历史研究生涯的提炼、概括,多篇文章既是一个学者的成长历程,也是方法论的具体实践。如何能够跳脱理论,从宏观对整个学科进行观察,勾勒出相互之间的联系,本书是一个范例。
眼随心动,始终离不开手足并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作者的基调及风格。
赵世瑜,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教育部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10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史、历史人类学及民俗学史。主要著述有《在空间中理解时间:从区域社会史到历史人类学》《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狂欢与日常:明清时期的庙会与民间文化》等多种。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记得比较深刻的就是礼仪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评分最好的是《我与“华南学派”那篇》
评分在《我与“华南学派”》一文中,赵世瑜老师详细回顾了自己20多年与“华南学派”学者交往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他亲眼见证并参与了“华南学派”从起步到发展壮大直至在中国史学界占据一席之地的整个过程,而这一过程中“华南学派”学术理念与方法论以及多年走南闯北的经历也深深影响了赵老师的学术实践,正如赵老师在文章最后所言——这些经历使我坚信我们的尝试是有益的:不止是在故纸堆中理解历史,而且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理解历史;不是在一个画地为牢的时间(如王朝)和空间(如民族国家)中理解历史,而是在能够说明其意义的时空范围内理解历史,并寻找其与其它时空范围的联系;不是专注于颠覆(比如在国家-社会、中心-边缘等问题上的争论),而是专注于常态。这段话可谓是对“华南学派”学术精神的高度概括,也是赵老师多年研究经历的肺腑之言
评分中间一大部分和最后所附长城纪录片脚本颇为无趣,其他仍是兼有理论、文字活泼好读的佳作。
评分最近两周在蹲厕所的间隙读完了。赵老师就属于那种做学问能做得“逸兴遄飞”的人。虽然多是些文献、文物经眼的体验谈,但背后都倾注他很多常年的思考。就像他所强调的那样,徽州文书尽管起步早,但并未撼动传统的历史叙事;而华南学派,虽然年轻,但是却改写了很多传统的写法,这就是学术穿透力的差异。希望我们都有幸做出一些有穿透力的研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