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江湖事

经济学江湖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格致出版社
作者:徐秋慧
出品人:
页数:0
译者:
出版时间:2019-7-1
价格:5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43230002
丛书系列:经济史与思想史丛书
图书标签:
  • 经济思想史
  • 经济学
  • 经济学读物
  • 经济商业
  • Kindle
  • 经济学
  • 江湖
  • 故事
  • 通俗经济学
  • 社会观察
  • 文化
  • 财经
  • 思考
  • 趣味经济学
  • 现实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一部经济学各门派英雄逐鹿、各领风骚的长卷

★ 赖建诚读毕感慨:“高手在民间,我自叹弗如!”

★ 经济学疆土谁主沉浮?江湖是非谁说了算?细数各路学术豪侠的爱恨情仇和江湖恩怨

★ 凯恩斯 vs 哈耶克!干预派 vs 自由派!再现经济思想史上蕞著名的华山论剑

★ 配第、休谟、斯密、马克思、凯恩斯、熊彼特、哈耶克、弗里德曼、萨缪尔森……打碎固有标签,再现生活细节,还原大神的真实性情与进击足迹

★ 最有温度的经济学大师群像,蕞浅白风趣的极简经济学史

那些在经济思想史上留下名字、被一代代读者阅读、影响亿万人生活的经济学大师,究竟是怎样一群人?他们是拥有超强大脑、为荣誉而生的天才,还是跟你我一样,虽砥砺奋进,仍会失意彷徨?他们是课本上的一个名字、一张脸、一句话,还是跟你我一样,是会呼吸、有心跳的人?他们在道德上可以俯视我们吗,还是跟你我也一样,介于魔鬼和天使之间?

这本《经济学江湖事》将经济学大师放置在广阔的社会时代背景下,无论是配第、斯密、凯恩斯,还是哈耶克、熊彼特、弗里德曼,都被还原为活色生香、有血有肉、爱恨交织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试图将课本中刻板僵硬的人和理论生动交织起来,以全新方式介绍经济思想的传承演变。每一位经济学大师不再是砂砾一样安静孤立的存在,不再是课堂上的生卒年月和理论观点,而是在历史长河中顺流激荡或逆流而上的勇者,是在经济学殿堂中跨越时空彼此握手或激烈争论的动态鲜活的存在。

我们展示经济学大师彼此人生的交织和穿越时空的相会,再现观点的尖锐交锋和思想的发展流转。我们在浩瀚的经济思想海洋中遨游,抽丝剥茧般寻找某个观点发展的脉络,在漫天文字中读到经济学家的八卦,也在无数的学术争论中,找寻经济学大侠之间的恩怨情仇。

作者简介

徐秋慧

〇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

〇 研究方向包括外国经济思想史、宏观经济政策。

〇 醉心经济学科普,通过微信公众号“经济学江湖事”发表大量文章

目录信息

开场白:经济思想史这件小众的事


序篇:经济学从何而来

▌1. 经济思想史上两个彪悍的朋友圈
如果一环一环分解下去,经济学说史上那么多的星星,最终在黑暗夜空中彼此连接,成为星空中看不到的一张网,学术和友情互相交织、难分彼此。

▌2. 经济学说史上的六次革命
经济学说史上的六次革命有的是整容术,比如新自由主义革命、理性预期革命,而有的完全是换头术,比如边际革命和凯恩斯革命。

▌3. 经济学为何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萨缪尔森的教材其实是个合成品。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彼此毫不相干,各自带着各自的基因,宣扬着互相矛盾的经济理论。

▌4. 宏观经济学,不只有教材说的那一种
目前我们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忽视了自由派的理论。自由派认为经济中只有个体知道个体的想法,只有自由市场经济是有效率的,政府的任何干预政策都是错误的。


第一篇:经济理论的先驱们

▌5. 节操碎一地的威廉·配第
配第几乎能在任何领域中做成任何事。他是穷困窘迫中自我奋斗而获得成功的典范,也是“时来天地皆同力”的幸运儿,同时也是个不择手段的掠夺者。

▌6. 孟德维尔和他的《蜜蜂的预言》
《蜜蜂的寓言》是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故事,需求管理者看到消费促进繁荣和就业的重要性,而自由主义者看到个体自由决策带来繁荣兴旺的重要性。

▌7. 关于亚当·斯密的一些流言蜚语
一些学者指责斯密是欺世盗名的剽窃犯,指责斯密在英国和法国的图书馆中,埋首书堆刻苦抄袭十多年,才精心撺掇出了字里行间都闪烁着前人不朽光辉的《国富论》。

▌8. 亚当·斯密的数字人生
作为一位54岁的单身汉,仍然在期待上帝能赐予他后代,这的确出人意料且令人遗憾。也许,斯密始终在期待爱情、婚姻、家庭和后代吧。

▌9. 斯密和休谟的友谊与龃龉
斯密和休谟在精神上形影不离,彼此支持,互相砥砺,成为启蒙时代最伟大的两位学者。他们也一起讨论哲学、经济、历史问题,也互相倾诉各自生活中的趣事和麻烦。

▌10.休谟和卢梭的疯狂大战
所谓知识精英吵起架来,架势和农夫别无二致,而其出言之卑劣、中伤之狠毒,完全超越了乡野农夫所能达到的高度。休谟和卢梭之间就发生过这样一场喷血自污的江湖恩怨。


第二篇:杰文斯和他重新发现的天才

▌11.戈森:史上最悲催的经济学家
有些经济学家似乎被上帝抛弃,他们在世时提出的原创思想,未能被同辈学人理解、接受和认可。他们终其一生,默默无闻。戈森就是这样的一位生不逢时的经济学家。

▌12.古诺:历史上第一位数理经济学家
古诺首先提出了边际分析方法,但40年后才终于得到了边际效用学派的认可和接受,并被公认为经济学说史上第一位数理经济学家。

▌13.杰文斯:冰火两重天的短暂学术生涯
杰文斯的时代恰恰是斯密—李嘉图—穆勒学术线路发展到顶峰的时代。杰文斯石破天惊的效用价值论就如同闯入玉皇殿的孙猴子,被刻意回避和漠视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


第三篇:凯恩斯和他的时代

▌14.霍布森:启迪凯恩斯的先知
“社会的储蓄习惯可能过度了,而这种过度储蓄会使社会日益贫困,令工人失业,拉低工资水平,使沮丧情绪蔓延,令商业世界的动力衰竭,并导致众所周知的贸易恶化。”

▌15.凯恩斯一统经济学江湖
凯恩斯的《通论》在理论界实现了一统江湖的大梦。二战后,凯恩斯的疆域进一步从理论界扩展到政策制定者那里,一直扩展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每个角落。

▌16.凯恩斯 vs 哈耶克:经济学史上至今未决的华山论剑
干预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江湖领袖,在20世纪30年代展开了一场笔枪纸弹的世纪之战。凯恩斯兵不血刃地奠定了九五之尊位,而后生之辈哈耶克,却落得个败走麦城、铩羽而归。

▌17.凯恩斯 vs 马克思:自由,还是计划?
崇尚个人自由的凯恩斯对斯密—李嘉图—马克思这一脉络的理论厌恶之至,这才有了凯恩斯对古典经济学的冷嘲热讽。如果马克思还活着,一定可以擂起战鼓来场你死我活的恶战。

▌18.希克斯:被凯恩斯拒绝的凯恩斯主义者
这个世界需要的也许并不是始终如一的执着,而是应时应事而变的灵活。伟人存在的意义并不是他们说了什么,而是我们如何让他们说的契合今天我们想说的。

▌19.凯恩斯去世之后美国英国两支花
主流经济学占据话语权之后,新剑桥学派似乎已经被经济学世界遗忘,埋葬在孤山野岭里了。罗宾逊夫人擅于雄辩,可即便赢得了一时的论战,最终却失去整座江山。

▌20.卡恩:忠诚的朋友,静默的英雄
在凯恩斯的学术圈子里,卡恩比任何人的数学能力都要强大,以至于凯恩斯只要遇到数学问题都需要卡恩来把关。但是卡恩总喜欢将自己光芒四射的脑袋隐藏在黑暗的角落里。

▌21.罗宾逊夫人:战力十星的辩论女王
和她唇枪舌战极其困难,罗宾逊夫人会无情地碾压对手,以至于很多人在其泼妇般的攻击中抱头鼠窜,甚至精神崩溃。


第四篇:熊彼特和他的宿命

▌22.熊彼特:让人唏嘘的一生
熊彼特不断模仿贵族的言行举止和对奢侈生活的追求,加上与生俱来的对知识的渴望,这都促使他成为一位举止优雅、态度尊贵、学识渊博、充满魅力的伪贵族青年。

▌23.熊彼特 vs 凯恩斯:既生瑜,何生亮?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没有一个人比凯恩斯更有才华,更为聪明。熊彼特则正好相反,平淡无奇,枯燥无味——但他有智慧。聪明可风光一时,智慧则可显耀千秋。”


第五篇:弗里德曼和他的野心

▌24.弗里德曼:备受争议的新自由主义领军人
诺贝尔奖颁奖仪式进行到一半,弗里德曼正要发表获奖演说时,突然在门厅大门处出现了一位穿着燕尾服的男士,高举双手用英语大喊:“打倒资本主义,智利自由万岁!”

▌25.弗里德曼 哈耶克:把凯恩斯埋在这春天里
哈耶克不相信政府,警告追随者们要远离政治。而弗里德曼却承认政府存在的必要性,利用所学积极靠近政府,庙堂之上到处看到他的身影。


第六篇:经济学家的脸孔

▌26.电机工程师菲利普斯画的那条线
萨缪尔森和索洛正式以“菲利普斯曲线”来命名通胀率和失业率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自此,菲利普斯曲线成为全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唯马首是瞻的理论大旗。

▌27.电缆工程师詹金画的供求均衡图
说起来,这个人还真的经历丰富,专业多元,职业头衔包括铁路工程师、电气和电缆工程师、经济学家、评论家、演员、剧作家和艺术家。他就是巴黎总工程师弗莱明·詹金。

▌28.专治各种不服:萨缪尔森开挂的一生
萨缪尔森始于1948年塑造的经济学模样,至今无人可以撼动。萨缪尔森出生到离世,任何与他相关的事情似乎都透着一股牛逼劲儿。

▌29.费尔普斯和全世界最牛的小镇
萨缪尔森出生的小镇出了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一位是他,另一位是他的学生斯蒂格利茨。而费尔普斯出生在纽约州的黑斯廷斯镇,这座小镇前后共有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30.改行做个经济学家又何妨?
74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只有27位经济学博士,其余的是哲学博士、数学博士,以及物理学、工学、法学、社会学和理学博士等,还有人压根儿就没有博士学位。

▌31.经济学家告诉你活得长有多重要
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是否科学,能否立住脚,既不取决于行政权威的“批示”,也不取决于学术权威的“票决”,而只服从于社会实践的最终检验。而实践检验是需要时间的。


终篇:经济学与中国

▌32.那些跻身国际前沿的中国经济学家
他们让中国曾经的经济学研究与世界最前沿并驾齐驱,体现着中国经济学家与世界学术界发展保持同步的决心、热望和努力。即使在战火纷飞、颠沛流离中,他们都不曾放弃。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赖建诚/《教堂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的趣味》作者 2017年10月,我在徐老师的微信公众号“经济学江湖事”上,读到一篇精彩的趣味文章(现收录为本书第1章)。我没预期到三件事:(1)有人会用这种手法呈现这个题材;(2)文笔生动,引人入胜;(3)出自年轻女老师之手。我追着看...

评分

(1)第18章。凯恩斯主编的杂志叫经济学杂志(Economic Journal),而不是政治经济学杂志。 (2)第18章。奥肯不是诺贝尔奖得主,奥肯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而不是哈佛大学。 (3)第25章。1974年诺奖得主缪尔达尔不是凯恩斯主义者,他也不研究宏观经济学。 (4)第28章。萨缪尔...  

评分

(1)第18章。凯恩斯主编的杂志叫经济学杂志(Economic Journal),而不是政治经济学杂志。 (2)第18章。奥肯不是诺贝尔奖得主,奥肯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而不是哈佛大学。 (3)第25章。1974年诺奖得主缪尔达尔不是凯恩斯主义者,他也不研究宏观经济学。 (4)第28章。萨缪尔...  

评分

(1)第18章。凯恩斯主编的杂志叫经济学杂志(Economic Journal),而不是政治经济学杂志。 (2)第18章。奥肯不是诺贝尔奖得主,奥肯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而不是哈佛大学。 (3)第25章。1974年诺奖得主缪尔达尔不是凯恩斯主义者,他也不研究宏观经济学。 (4)第28章。萨缪尔...  

评分

记得在报考博士时,高鸿业先生年事已高,故只招收两名学生,一名西方经济学专业,一名外国经济思想史专业。当时有20人左右报考了先生,但没有人报考思想史(或称学说史)专业,大家都是奔着热门的西方经济学去的,因为大家都认为,学了纯粹理论的思想史的话,找到工作可能就是...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够深,可读性也不够好。

评分

虽然书面语和网络用语夹杂的叙述方式让我不太习惯(毕竟是老师的公众号文章集锦),但故事还是很有意思的。

评分

似乎自己成了第一个评分的人????作者文笔流畅,文字功底扎实,对经济学家间的是非恩怨和代际传承较为熟悉,可读性强,不失为经济思想史方面的一本优秀读物。但是略有遗憾的在于:一方面对传闻轶事着墨过多,而对于具体经济思想的演进发力不足;另一方面全书组稿仍不完备,略过了许多重要人物和内容,特别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讨论,排版标点等也有颇多问题。是日读完于广州。

评分

终于有人可以用洒脱生动的文笔,来讲述斯密、凯恩斯、哈耶克和萨缪尔森这些经济学家的故事。无论是经济学专业的人,还是对经济学不了解的人,读这本书都会大有启发。

评分

本书是一本讲述经济学发展史上近400年的重要人物的八卦文集,成长历程、婚姻生活、经济状况、人物性格、还有彼之间的关系都有涉及,可以说是经济史的番外篇。如果对经济学家的思想了解比较多的话,读此书可以加深印象,理清脉络;但如果对经济学家的思想了解不算深入的话,只能当做故事来看的。总的来说,读罢此书对经济思想史有了概览性的了解,除了亚当斯密和凯恩斯着墨较多,其他不为人知但影响经济学发展的人物也有介绍。“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性学科,其研究性成果是否科学,能否立得住脚,既不取决于行政权威的“批示”,也不取决于学术权威的“票决”,而只服从社会实践的最终检验。而社会检验是需要较长时间的。”所以,往往笑到最后的是活得久的那位。既然社会性学科,往往没有准确的对与错,就看是否解决当时经济环境面临的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