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蚀》包括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幻灭》、《动摇》、《追求》,以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为题材。《幻灭》写的是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汉。女主人公章静情感脆弱而富于幻想。她缺乏斗争的勇气;意志软弱。她对生活容易燃起希望,也容易感到失望。章静讨厌上海的喧嚣和“拜金主义化”,在读书和爱情两方面都感到了幻灭。为革命形势所鼓舞,她到革命中心的武汉。她换了三次工作,但是每次都“只增加些幻灭的悲哀”。章静抱着这种脆弱的感情和幻想,寻求个人心灵的寄托和安慰,结果是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幻灭,这些都反映了革命浪潮冲击下某些知识分子共同的特点和命运。
《动摇》写的是大革命时期武汉附近一个小县城的故事。作为革命联盟的国民党县党部负责人方罗兰,在革命形势急剧变化的时候,动摇妥协,助长了反革命的气焰。他知道混入革命内部的胡国光的罪恶而不敢揭露和斗争。他害怕人民群众的力量。当革命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不但束手无策,而且为了个人的安全而决定离开革命。胡国光是一个“积年的老狐狸”,他利用种种卑污手段混进革命阵营,用伪装的革命面具掩盖自己的投机破坏行为。关于革命者李克,用墨不多,但多少勾勒出了他的敏锐果断、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当革命危机已经显露的时候,李克以特派员的身分来到这个县城,是他指出了这个县过去工作的病根,是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去说服那些被胡国光所欺蒙和煽动了的群众,是他当革命遭受了失败,把革命的武装力量转移到南乡去准备继续战斗。正是由于这些斗争生活的反映,由于李克这个人物的出现,《动摇》成为三部曲中低沉气氛最少的一部。
《蚀》的第三部《追求》,如茅盾在《读〈倪焕之〉》中所说,意图在于“暴露一九二八年春初的知识分子的病态和迷惘”。其中所写的人物,在革命高潮期间都曾有过一度的昂奋,当革命处于低潮、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的时候,他们既不肯与反动派同流合污,但又囿于阶级的局限,认不清自己的正确道路,故虽各有所追求,而最终都不免于失败。张曼青的“教育救国”和王仲昭的“新闻救国”的道路没有走通;章秋柳只能在官能享受的自我麻醉中毁灭着自己,也毁灭着别人;另一人物史循,则由怀疑、颓废以致求死不得。“理想与事实不相应合”,是这些人在“追求”失败后得出的共同结论。
一直都说《蚀》是茅盾刻画的知识分子女性形象的典型,确实在整部作品中知识分子女性的刻画是最细腻,最成功的了。 从孙舞阳到章秋柳,显然是茅盾对时代女性认识深刻的一个过程,孙舞阳是坚定决绝的,可以对方罗兰直白地说明:“我不能爱你。”但章秋柳确实矛盾的,渴望积极热烈...
评分这是我读茅盾的第一部书卷,转而对老先生印象一般般了。 (一) 文笔平平,主题也谈不上深刻,人物形象的刻画倒还可以。但文字的感染力也只能说是一般。我读书的时候,我有做笔记的习惯,刚刚翻开笔记,看到自己写下的第一句话:老先生的作品实在难以下咽。不禁哈哈大笑。 不过...
评分两个性格迥异的女人,外加一个登徒浪子抱素,再配上一个革命的年代。好吧,一部伟大的著作诞生了。事实上看完后,我只感觉到,茅盾并没有我们想象中伟大,事实上,他也是个为文章而文章的人,小说中明显感觉到革命的背景是他强加进去的,事实上有点牵强。
评分1927年的夏天,上海的天气异常地沉闷。灰色的云团深深浅浅的,似同街角旮旯的一团团破棉絮,捂在了城市的面颊上。一切的希望都仿佛快要窒息了。 茅盾坐在一间狭小斗室的桌案前,紧锁着眉头,出神的看着窗外。这一两年来,为了革命事业,他辞掉了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工作,去广州参...
评分临近考试,所以在有限的时间来看这本小说, 前后总不过用了四五个小时吧。我试图让作者的文字在我脑海中匆匆拂过,却遗憾未曾留下什么深刻的痕迹。就三个中篇小说来看,我以为《动摇》最佳,《幻灭》次之,而《追求》看的最快也未明始末,只能算尚可。 《动摇》 最后的结局印象...
《动摇》引出的是《子夜》的主题,但相对而言,我更喜欢《幻灭》和《追求》。身体解放的欲望作为革命的第一推动力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由于身体的持续在场,革命与日常之间的角斗虽时急时缓但永远不会停下来,二十年代如此,当下亦然。
评分看得头痛死了
评分写这个的时候茅盾是性压抑太久,大段大段的对话,贫乏的描写,唯一让作者提起精神的事就是将焦点疯狂地转移到女主们的胸部。
评分看的不是这个版,是《茅盾全集》里的一卷。最大的发现就是里面茅盾有一大段的性描写,全抄的莫泊桑。。
评分笔风细腻,比张爱玲还张爱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