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訏 《风萧萧》曾居“畅销书之首”,解放后却被视为“特务文学”。小说将白苹等放入抗战的间谍斗争中,通过她们对国家与道德的忠贞选择,塑造出理想的女性形象。本文将重读这部小说,由白苹之死分析出在救国与道德之间纠缠着的女性困境,这种理想的女性形象其实符合了传统父权制对女性的期待。
徐訏 《风萧萧》于1943年3月起在重庆《扫荡报》副刊连载,引起巨大轰动,居当年“畅销书之首”。《风萧萧》在50年代曾被作为资产阶级反动文艺受到严厉批判,甚至被视为“特务文学”而被打入文学的另册。八十年代后,《风萧萧》调和雅俗的倾向、浪漫主义特征、生命哲学意蕴等多重价值开始得到重视。本文将重读这部小说,由白苹之死分析出在救国与道德之间纠缠着的女性困境,这种理想的女性形象其实符合了传统父权制对女性的期待。
对徐訏久闻大名。记得大学时期文学史书籍上评价他的小说是在民国时期独树一帜,加上“訏”字至今都搞不清楚要怎么读,所以对此人印象深刻啊。 不过我对民国小说始终带着一份“警戒”心理。以前读过的庐隐、废名等民国名家的书,他们标准的文青式语言让我以为这就是时代的印记...
评分 评分 评分如果要把《风萧萧》当成纯粹的间谍小说的话,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读到最后也没有交代白和梅的真实身份以及为数不多的几次偷窃文件究竟为何,但是也许这更增加了一份真实感吧?间谍人员自己在链条的哪一个环扣上,他们本身兴许也并不清楚。 再比如史蒂芬夫人逼问徐是否是间...
评分小说越看越好看,开头的时候只以为言情罢了,但作者在其间引起的哲理性思考逐渐占据了小说的重心,言情成为背景,潜在的主题探讨着人生及与生活相关的众多哲理.
在1943年战乱的中国,竟然还有人用三四十万字的篇幅、精心琢磨的语言写这样一部几乎聚集了所有可以流行起来的元素的小说。这种美女间谍的通俗故事本来配不上这小说的语言,但徐訏是哲人,这里面的哲学思考时时跳出来深刻地启迪着读者关于生活、理想和爱。高尚的人格,高贵的情感,人物是极其理想化的,但仍有力量使人沉浸于这故事。徐訏一定是有精神洁癖的人。在那样的年代里,竟然还有人在文字里做着这样高洁且极度个人化的思考,但这思考最后又落实到民族救亡的时代长歌里面去,叹服啊。
评分15、风萧萧,徐讦。读到三分之一之处,原本以为这是关于一个虚无主义的单身男人为三位浪漫多情的美人儿的柔情感召而寻找到生命意义的故事,而接下来真是叫人大跌眼镜,情节峰回路转,可谓伏线千里而一丝不乱。我为何现在才读到徐讦!我终于读到了徐讦,这个1943年霍乱中国文坛、独领风骚的奇才!
评分4.23-4.29 行云流水的文字,静静流淌,娓娓道来,叙述故事的同时带有哲学的思考。小说对人物的衣着、姿态的描写很细致,人物鲜活,特别是对白苹这个形象的塑造,让人印象深刻。
评分最迷人的一段,是彻夜狂欢后,两人在落叶湿透的街道上等候六点到来。黑夜像一条银鱼,游离在世间的每一个清晨。教堂传来钟声,一声是男的,一声是女的
评分“每个人有他的理想与梦,这梦可以加于事,可以加于人,也可以加于一个世界。我们视作可笑的幼稚的梦幻,在别人往往等于她的生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