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1章 测量和评估生物多样性的挑战与机遇 1
         1.1 引言 1
         1.2 研究现状 2
         1.3 本书梗概 3
         致谢 8
         第一部分 测量的基本问题
         第2章 物种多样性和多度调查中的采样问题 11
         2.1 引言 11
         2.2 研究现状 12
         2.2.1 设定采样目的 12
         2.2.2 重要的合作伙伴:统计学家 12
         2.2.3 采集什么物种 13
         2.2.4 去哪里采样 14
         2.2.5 偏差、误差和精度 15
         2.2.6 如何采样 19
         2.2.7 定量采集到的样本 21
         2.2.8 什么时候开展采样 23
         2.2.9 样本量 23
         2.2.10 对比不同调查的信息 26
         2.2.11 准备野外调查 26
         2.3 展望 27
         2.4 要点 27
         第3章 生物多样性监测:关于可检测性 29
         3.1 引言 29
         3.2 研究现状: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多样性指数? 30
         3.3 可检测性:物种计数与物种多样性监测有关吗? 32
         3.3.1 个体可检测性 32
         3.3.2 估计个体的可检测性 34
         3.3.3 物种可检测性 36
         3.4 案例研究:英国种鸟调查(BBS) 38
         3.5 讨论 41
         3.6 展望 43
         3.7 要点 43
         致谢 44
         第二部分 多样性
         第4章 物种丰富度估计 47
         4.1 引言 47
         4.2 研究现状 48
         4.2.1 生物多样性数据的抽样模型 48
         4.2.2 物种累积曲线 51
         4.2.3 沿着上升的物种累积曲线 52
         4.2.4 物种丰富度与物种密度 53
         4.2.5 基于个体的稀疏化 55
         4.2.6 基于样本的稀疏化 57
         4.2.7 稀疏化的假设 58
         4.2.8 估计物种丰富度的渐近线 59
         4.2.9 比较物种丰富度渐近线的函数 63
         4.2.10 估计样本数据物种丰富度的软件 65
         4.3 展望 65
         4.4 要点 66
         致谢 66
         第5章 物种多样性的测量 67
         5.1 引言 67
         5.2 研究现状 73
         5.2.1 用方差表示物种多样性 74
         5.2.2 用信息表示物种多样性 75
         5.2.3 传统的物种多样性指数 76
         5.2.4 实测样本和生态样本的差异:用实测样本来估算物种多样性组分 77
         5.2.5 生态样本之间异质性的检测 78
         5.3 展望 80
         5.4 要点 80
         第6章 组成相似性与β多样性 81
         6.1 引言 81
         6.2 研究现状 82
         6.2.1 相对组成相似性指数和相对组成差异性指数 83
         6.2.2 多样性与组成相似性 93
         6.2.3 集群间差异性和相似性的统计估计 100
         6.3 展望 101
         6.4 要点 102
         第7章 测量时空上的生物多样性 103
         7.1 引言 103
         7.2 研究现状:变化的时间尺度和群落边界 104
         7.3 测量什么? 106
         7.4 估算时间上的变化 108
         7.4.1 时间周转率:物种-时间曲线 108
         7.4.2 时间周转率:周转指数 109
         7.4.3 用物种多度分布来评估变化 111
         7.4.4 用生物多样性指数来估计变化 112
         7.5 测量变化速率的变化 113
         7.6 用时间变化阐明群落结构 113
         7.7 多样性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解析 114
         7.8 展望 114
         7.9 要点 115
         第三部分 分布
         第8章 常见性与稀有性 119
         8.1 引言 119
         8.2 研究现状 120
         8.3 生态学的常见性和稀有性 120
         8.4 评估常见性和稀有性 125
         8.5 展望 126
         8.6 要点 127
         第9章 物种多度分布 128
         9.1 引言 128
         9.2 研究现状 130
         9.2.1 SAD的可视化方法 130
         9.2.2 SAD的参数化方法 134
         9.2.3 SAD的非参数法 138
         9.2.4 针对SAD的多元方法 138
         9.3 识别有效和简洁的SAD测量指数 139
         9.3.1 效率和偏差 140
         9.3.2 测量指数的独立性 141
         9.3.3 有效和简洁的SAD指数的综合评价 147
         9.4 展望 148
         9.5 要点 149
         致谢 149
         第10章 物种多度分布模型的拟合和评估 151
         10.1 引言 151
         10.2 研究现状 153
         10.2.1 物种多度模型 153
         10.2.2 获得预测多度 154
         10.2.3 参数选择 155
         10.2.4 拟合优度检验 161
         10.2.5 模型比选 164
         10.3 展望 167
         10.3.1 物种多度模型的抽样理论 167
         10.3.2 参数估计 167
         10.3.3 拟合优度检验 168
         10.3.4 模型比选 169
         10.3.5 结论 169
         10.4 要点 170
         第11章 物种的出现和占居 172
         11.1 引言 172
         11.2 研究现状 174
         11.2.1 占居与面积的关系 174
         11.2.2 占居与多度的关系 176
         11.2.3 物种占居分布 180
         11.3 展望 182
         11.4 要点 184
         致谢 184
         第12章 测量生物多样性的空间结构 185
         12.1 引言 185
         12.1.1 关注什么样的空间结构? 186
         12.1.2 记录的变量数:格局或关联 188
         12.1.3 数据类型 188
         12.2 研究现状 191
         12.2.1 估算强度(一阶效应) 192
         12.2.2 距离效应(二阶效应) 200
         12.2.3 两个变量之间的关联 203
         12.2.4 可用的软件 207
         12.3 展望 208
         12.4 要点 208
         致谢 209
         第四部分 多样性测量的替代方法
         第13章 性状与功能多样性的引论 213
         13.1 引言 213
         13.1.1 一般性定义 213
         13.1.2 普遍意义 213
         13.1.3 性状与功能多样性的研究简史 214
         13.2 研究现状 217
         13.2.1 概述 217
         13.2.2 性状与功能多样性指数 217
         13.2.3 性状多样性的组分解析 226
         13.2.4 方法的问题 226
         13.2.5 概念上的问题 230
         13.3 展望 235
         13.3.1 建议 235
         13.3.2 今后的方向 237
         13.4 要点 238
         致谢 238
         第14章 谱系多样性测量 239
         14.1 引言 239
         14.1.1 综述 239
         14.1.2 谱系多样性研究近况 242
         14.2 研究现状 243
         14.2.1 零模型 246
         14.2.2 模拟分析 246
         14.2.3 模拟结果 247
         14.3 展望 252
         14.3.1 生物保护中的谱系多样性 252
         14.3.2 群落生态学中的谱系多样性 253
         14.3.3 多度与出现-未出现数据 254
         14.4 要点 255
         第15章 生物多样性评估的遗传学方法 256
         15.1 引言 256
         15.2 生物多样性评估的遗传学基础 257
         15.2.1 线粒体、叶绿体和核DNA 257
         15.2.2 基因组技术 259
         15.3 生物多样性的评价 259
         15.3.1 采用线粒体DNA和核DNA评价生物多样性的系统发生 259
         15.3.2 生物多样性的非介入检测 260
         15.3.3 生物多样性评估中的DNA条形码 261
         15.3.4 生物多样性评估的基因组技术 266
         15.4 展望 267
         15.5 要点 268
         第五部分 应用
         第16章 微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学 271
         16.1 引言 271
         16.2 多样性概念 273
         16.3 系统发育学 273
         16.4 用作进化钟的rRNA 273
         16.5 评价多样性的方法 274
         16.5.1 基于PCR的方法 274
         16.5.2 焦磷酸测序技术 277
         16.5.3 宏基因组学 278
         16.6 采样、规模和阈值 280
         16.7 估计多样性的数学工具 281
         16.7.1 累积曲线 282
         16.7.2 Chao氏非参数估计 282
         16.7.3 基于假设分布的参数估计 283
         16.7.4 从数据推断分布来估计多样性 284
         16.8 所需样本量的估计 286
         16.9 深度宏基因组分析 286
         16.10 展望 287
         16.11 要点 287
         第17章 生物多样性与干扰 289
         17.1 引言 289
         17.2 什么是干扰? 290
         17.2.1 干扰来源 290
         17.2.2 时间尺度 291
         17.2.3 空间尺度 291
         17.2.4 强度 291
         17.2.5 特异性 292
         17.2.6 小结 292
         17.3 研究现状:测量干扰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92
         17.3.1 单变量指数 292
         17.3.2 基于物种多度分布的指数 297
         17.3.3 多元分析 303
         17.4 展望 305
         17.5 要点 307
         致谢 307
         第18章 人为管理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测定 308
         18.1 引言 308
         18.2 研究现状 310
         18.2.1 生物多样性测定的目标 310
         18.2.2 生物学指标和监测 312
         18.2.3 为管理服务的生物多样性测定 315
         18.2.4 用于多样性测定的矩阵模型 319
         18.3 展望 322
         18.4 要点 322
         致谢 323
         第19章 基于化石记录估计物种灭绝 324
         19.1 引言 324
         19.2 研究现状 325
         19.2.1 基本指标 325
         19.2.2 存活曲线 327
         19.2.3 取样的重要性 328
         19.2.4 相关研究 330
         19.2.5 基于出现的多样性估计 331
         19.2.6 间隙分析 332
         19.3 展望 337
         19.4 要点 338
         第20章 估计物种密度 340
         20.1 引言 340
         20.1.1 问题:什么是物种密度 340
         20.1.2 定义物种密度 341
         20.1.3 在关注环境的时代,物种密度具有新意义 342
         20.2 数据集 343
         20.2.1 数据描述 343
         20.2.2 数据处理 343
         20.2.3 NP:A的替代 344
         20.3 密度估算 346
         20.3.1 第一个密度估算 346
         20.3.2 相同样地大小的数据子集的密度估算 346
         20.4 SPAR中的曲率 348
         20.5 降低偏差 349
         20.5.1 外推法 349
         20.5.2 基于稀有种频率的估计量 350
         20.6 降低偏差的应用 351
         20.7 在整个弗吉尼亚州的尺度上验证我们的结果 353
         20.8 为什么重视物种密度 353
         20.8.1 物种密度作为环境指标 353
         20.8.2 物种密度作为研究主题 355
         20.9 要点 355
         致谢 356
         第六部分 结论
         第21章 总结与展望 359
         参考文献 363
         索引 421
         译后记 429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