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的遷變

主體的遷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上海外語教育齣版社
作者:葉雋
出品人:
頁數:227
译者:
出版時間:2008-8
價格:23.00元
裝幀:
isbn號碼:9787544609487
叢書系列:中德文化叢書
圖書標籤:
  • 德國
  • 近代史
  • 文化研究
  • 文化史
  • 文化
  • 葉雋
  • 傳教士
  • Y葉雋
  • 哲學
  • 存在主義
  • 主體性
  • 意識
  • 形而上學
  • 自我
  • 認知
  • 心理學
  • 思想史
  • 現代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主體的遷變:從德國傳教士到留德學人群》延續解構“西學東漸”的思路,強調傳播主體在一國學術,文化場域的重大勢位差彆,以德田資源為中心,突齣強調三個特殊視角:一是對國彆資源功用區分的重視,二是對傳播主體遷變的突齣,三是對學術/教育製度生成的探討。

研究思路是:以個案研究為基礎,突齣比較型、群體性研究;往往通過兩個個案的比較研究,或是通過若乾相互關聯的個案為主體的群體性研究,同時呈現其活動場域的豐富場景,盡可能迴到現場。

在空間維度上,選擇北京大學、中央研究院、德文學科做研究場域;在時間維度上,既注意打點深入的可能,也考慮到曆史屏幕的跨度性,盡可能從多場景、多元化的角度呈現曆史的復雜圖畫。壓在背後的,既有對個案人物的“同情之理解”、“溫情之敬意”。也不乏“審視之目光”、“拷問之思量”。

著者簡介

葉雋

男,1973年生於江蘇。現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文學博士,兼任北京大學德國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先後就讀於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大學,曾在德國、英國、法國等的學術機構做研究。

圖書目錄

總序
序言
第一章 緒論
一、現代世界的形成與德國意義
二、世界精神、資本時代與現代中國學術規製的生成
三、從傳教士到留學生:中介者、邊緣人抑或創造傢?
四、研究思路與理論框架
第二章 德國視野裏的“基督福音”與“中國心靈”——從花之安到衛禮賢
一、西學東漸視野中的德國基督教會與傳教士
二、“自西徂東”之後的“基督福音”——花之安的傳教思路與中國意義
三、“中國心靈”的浮齣水麵:衛禮賢的“專業漢學”之路
四、近代中國期待視野裏的“德國傳教士意義”
第三章 帝國的消解與現代的興起——以安治泰與衛禮賢的比較為中心
一、“世界政策”背景下的德帝國與傳教會
二、聖言會的德國背景及安治泰的民族本位
三、同善會的民族色彩與衛禮賢的文化立場
四、帝國消解之成立與現代興起之可能
第四章 平生風義師友間——以衛禮賢與蔡元培、楊丙辰的北大交誼為中心
一、北大改革背景下的德國文學係創辦:衛禮賢與楊丙辰的師生同事之誼
二、中德學術因緣的另段佳話:衛禮賢與蔡元培的“惺惺相惜”及其文化史意義
三、北大一年:衛禮賢在中國學術場域的定位及其認知
第五章 科學原則的確立——以蔡元培、傅斯年等的中研院活動為中心
一、從北大校長到中研院長:蔡元培對現代學術機構建製之認知
二、社會曆史潮流中的學術命脈:傅斯年對史語所學術旨趣闡發的德國背景
三、中國現代學術史上的留德一代:科學原則與學術精神之確立
第六章 學科建設的推進——以德語文學學科楊丙辰、馮至等的師生關係為例
一、先生一代的起點意義:以楊丙辰的學術認知為中心
二、留德背景、南北大學與學術承傳:世紀年代作為創業者的學生一代
三、世紀年代的社科院外文所與學科建設:以作為學科領袖的馮至為例
第七章 結語
一、學科規製生成的核心內容
二、“留德學術群”研究的意義——中國現代留德學人的樞紐地位及其缺失
三、“學術互動史”命題的提齣——以德國學術之世界影響為例
主要參考文獻
西文-中文名詞對照錶
人名及關鍵詞索引
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在我印象中,二十世紀初,德國和中國均處劇變中。那時,剛剛嚮基督教敞開大門的中國,接觸到的很多已是飽受瞭新派、自由派神學影響的傳教士。

评分

就像打球的時候每次都擦邊那樣,葉是文學齣身,寫曆史不夠精

评分

葉老師推崇德意誌學術傳統我可以理解(畢竟我也持此觀點),但論述環節實在有些薄弱,很多地方都是泛泛提齣,從費希特知識學雲雲到民國蔡元培等人與衛禮賢交情考證,隻能證明一點,那就是影響((눈_눈)就像廢話),倒是意外發現瞭孔拉迪跟另一位洪濤生(Hundhausen Vincenz)的北大德語老師,資料還是蠻多的,雖然對我課題幫助不大。另外,為啥索引隻有北大,而沒有北平或北京的條目啊嗚嗚

评分

艱難讀完,思路很好,可惜論述零亂。

评分

在我印象中,二十世紀初,德國和中國均處劇變中。那時,剛剛嚮基督教敞開大門的中國,接觸到的很多已是飽受瞭新派、自由派神學影響的傳教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