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长篇小说《失去的地平线》在英国伦敦出版,几年后被拍摄为同名电影,风糜世界。从此,“香格里拉”一直在被世界追寻着,就像追寻一个金矿。历经半个世纪的封闭与隔绝,“香格里拉”于80年代初开始出现在中国,那是一家中外合资的五星级酒店。另一件当时不为人注意的事发生在1991年2月,广东旅游出版社翻译出版了《失去的地平线》的中译本,(译者郑启五)书名改成了《香格里拉》。
译者的话:
“我,郑启五,是《失去的地平线》在中国最早中译本的译者,诚如汤世杰所言,是我把书名改成《香格里拉》的。这事说来话长,我大学毕业的1982年,有一本刚创刊的杂志《英语世界》引起我极大的兴趣,特别是里面的“世界名著梗概”,该刊第2期介绍了《失去的地平线》,这部涉及到中国的外国名著我这个“英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居然闻所未闻,于是萌发了翻译的渴望!当年“找书——翻译——出版”,何其艰难,初出茅庐的我历经8年波折,最后顺乎图书市场的需求,把心血译著的书名改成《香格里拉》,才成功出版的。根据汤先生的报告,正是我的这部译著成为云南的有识之士寻找香格里拉最早的诱因,并最终导致中甸县的更名。但缘分归缘分,但对于这样挖空心思的旅游商业炒作,我是旗帜鲜明地持有不同意见的,1999年我就在散文《飞向拉萨》写道:“男男女女的老外游客们是冲着‘世界屋脊’的云里雾里的高度,也是遁着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1930年代的小说《失去的地平线》的神秘。小说把藏胞生活的某个绿色山谷描绘成延年益寿并远离战争的世外桃源,他杜撰的地名——‘香格里拉’已成为西方乃至世人永远的神往。不过身为这部小说中译本的译者,我并不认为它是一部名著,尽管他几近科幻的神秘体现了对和平永恒的渴求,但其谋篇与描述都略显疲软,对西藏的定位也有意无意留下几屡英国佬不甚和谐的笔调。近来有人考证,云南的迪庆才是真正的香格里拉,这无疑是引人入胜的一招。但香格里拉纯属作家的虚构,是希尔顿的‘乌托邦’,它有云南的鼻子,西藏的嘴巴,四川的眉毛,乃至尼泊尔的胡须,更多的还是云里雾里的杜撰,实在与吴承恩笔下的花果山水帘洞无异,没有什么真正,也就谈不上什么虚假,惟有小说的真实,云南说与西藏说完全可以并行不悖。”
人总是在现实和理想中摇晃,带着些茫然和决绝的义无反顾。 所以会累,所以会需要逃离。 所以,需要这一个梦,建筑在遥远的消失了的地平线之上,也在心里。 那么,到底告别的是我们永远滞留的青春期,还是欲迎还拒的无可奈何? 钟爱和回味,梦只留给自己。
评分我得说我对这本书很失望。 并不是这本书不好,而是我读的时间不对。 我是在飞机上读完这本书的。从梅里雪山和香格里拉回来,累得浑身的骨头都要散了架,不过脑袋还是清醒的很。插句题外话:这是我第一次自己出去旅行咧,高考结束后的大出逃吧。 以这本书来结束我的旅行,有些...
评分 评分懒散,智慧却不失冲动的本性。而这种冲动在寻常人眼里成了勇敢的化身 其实如果人真的能够活到活佛那么长的时间,依旧是浑浑噩噩一生。因为这个世界,用来浪费生命的东西太多了。网络、游戏、情欲……谁能做到如香格里拉世界的喇嘛一样专注于某一件事情,沉浸与书中,淡然的对...
评分想找《消失的地平线》,结果图书馆里找到一本《香格里拉》,1991年,我想,看吧,作者是希尔顿,大概一样。看下来,就像是一部长镜头很多的闷片一样,通过对白来描述香格里拉的神秘。OK。
评分想找《消失的地平线》,结果图书馆里找到一本《香格里拉》,1991年,我想,看吧,作者是希尔顿,大概一样。看下来,就像是一部长镜头很多的闷片一样,通过对白来描述香格里拉的神秘。OK。
评分想找《消失的地平线》,结果图书馆里找到一本《香格里拉》,1991年,我想,看吧,作者是希尔顿,大概一样。看下来,就像是一部长镜头很多的闷片一样,通过对白来描述香格里拉的神秘。OK。
评分想找《消失的地平线》,结果图书馆里找到一本《香格里拉》,1991年,我想,看吧,作者是希尔顿,大概一样。看下来,就像是一部长镜头很多的闷片一样,通过对白来描述香格里拉的神秘。OK。
评分想找《消失的地平线》,结果图书馆里找到一本《香格里拉》,1991年,我想,看吧,作者是希尔顿,大概一样。看下来,就像是一部长镜头很多的闷片一样,通过对白来描述香格里拉的神秘。OK。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