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焕之》是叶圣陶一九二八年写的一部长篇小说,连载于当时的《教育杂志》上。
《倪焕之》真实地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历程和精神面貌,反映了“五四”、“五卅”这些规模壮阔的革命运动曾经给予当时知识青年和巨大影响。主人公倪焕之,是个热切追求新事物的青年。同辛亥革命失败后不少进步知识分子一样,他最初把救国的“一切的希望悬于教育”,真诚地期待着用自己的“理想教育”来洗涤尽社会的黑暗污浊。他还憧憬着一种建立在共同事业基础上的互助互爱的婚姻关系,爱慕和追求一个思想志趣和自己相似的女子金佩璋。然而,严酷的现实生活,破灭了倪焕之的许多不切实际的空想。不但在教育事业上多次碰壁,而且家庭生活也远违初衷。婚后的金佩璋,沉没有琐细的家庭事务中,对于前途、理想、教育、书本都不再有兴趣(作者在这里实际上写出了长期封建社会遗留下的习惯力量给予妇女以多么深重的影响),这使倪焕之深深感到“有了一个妻子,但失去了一个恋人、一个同志”的寂寞和痛苦。五四运动到来,大批倪焕之式的知识青年被卷入革命浪潮里。在革命者王乐山的影响下,作品主人公开始把视线从一个学校解脱出来,放眼“看社会大众”,投身于社会改造活动。“五卅”和大革命高激期间,倪焕之更进而参加了紧纱的革命工作。由最初改良主义性质的“教育救国”到后来转向革命,倪焕之所经历的这一道路在当时进步青年中具有很大的代表性。然而人物的这种转变毕竟只是初步的。他被时代浪潮推涌着前进,却还没有使自己化为浪潮中的一滴水,一旦革命形热逆转,也便容易干涸。在“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后,倪焕之并未象王乐山那样坚持英勇斗争,却是脆弱地感到“太变幻了”,竟至悲观失望,纵酒痛哭,怀着“什么时候会见到光明”的疑问和希望死去。主人公的这种结局,实际上正是对一切不能与群众真正结合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鞭打。
作者生活经验的限制和思想认识上的弱点,自不免对作品发生影响。倪焕之转向革命之后,反而缺少正面具体的描写;革命者王乐山的形象,也相当模糊;这些都使长篇到第二十章以后显得疏落无力,不如前半部针脚绵密。此外,作者在估计当时革命形势方面所存在的某些疑虑,也妨碍了他对倪焕之临终前的悲观情绪作出更为有力的批判。尽管如此,长篇《倪焕之》仍不失为一部较好的作品。金佩璋这样一个负荷着“传统性格”的女性,能够在丈夫死后“萌生着长征战士整装待发的勇气”,要“为自己,为社会”做一点事,虽然她的这种思想转变过程未被细致描写,却也清楚地显示了作者本身对生活和革命前途的积极态度。其他一些次要人物,无论是进步而带有较多自由主义色彩教育家蒋冰如,或者贪婪阴险的土豪劣绅蒋老虎,也都写得面目清晰可辨。叶绍钧曾在长篇初版本《自记》中说:“每一个人物,我都用严正的态度如实地写,不敢存着玩弄心思。”《倪焕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出现的重要长篇,正是跟作者这种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分不开的。
倪焕之 蒋冰如 金树伯 逆风行船 倪焕之和蒋冰如都有 教育的热情和理想 背景: “武昌起义” 革命 上海光复 电报生 甘于平凡 “新鲜的力量钻出来” 清澈的眼睛 军界政界(为祖国) 小学教员 耗费精神,消磨岁月 肺病二期患病的同事(“死”) 金树伯 教育学生 焕之看在眼中 正式...
评分对于书中的男主角倪焕之,我的情感犹如坐过山车。最初,他的理想以及不服从于命运大流的勇敢,使得我对他的好感度到达了顶峰。然而,在他结婚后,他身上的自私逐渐开始显现出来,特别是在金佩璋怀孕后,他的一系列纠结,让我十分厌恶。自此,我对他的情感一直在走下坡路。 但不...
3.5星 夏志清对叶绍钧,还是过誉了。
评分某年月日读此书,恨见之甚晚。彼所以不成者,岂天命乎?昔少年欲以成事,虽人间之不见,而不为之意动。然改革之事,殊非善而欲从之可也,必究以不善,质其恶视,安之所需,后改革由以成也。呜呼!此等改革,无伤乎!其所动情伤骨,莫不原则者也,若以焉求变革?时教育为人生向导,所以兴教育者新国民,而是为少年抱负,则青年所以奋进。而一于灰灭,如何之不坠深渊?故哀彼志士者,奚时不我与,许更当勉励哉!倪兄之有灵,或可微笑已矣。
评分理想与现实的鸿沟。他失去了恋人,知音,事业,乃至生命以及满腔热情。深究起来,其实谁都没有错,错的大约是时代与人心的错位吧
评分彷徨中的青年。关于两性关系:对意念中理想伴侣的追求;《幸福的家庭》与《伤逝》;婚姻家庭的结合是和社会改造结合的,希望伴侣是同志(同构?组织集合的意味?);纯粹的婚姻家庭之爱存在否?两性爱情描写&理想伴侣如何迅速让位于庸俗?自由恋爱与新女性的问题;两次不合理的突转。
评分五四时期最好看的长篇小说,当然整个就没多少部。前鸳蝴派作家的创作习惯,还是为叶圣陶添上了不少特色。前半部多写男女、天伦之乐,颇为生动有趣,倪焕之第一次和金佩璋约会时,就一活脱脱的青年,羞涩、可爱都跃然纸上。倪焕之不满金佩璋沉迷孩子、家事时,双方的心态仍真实可感。一旦涉及宏大命题,小说的叙述和描写就被一堆失去生命的概念空壳取代,作者没参透革命和个人的复杂关系,只是以非暴力乌托邦的“新村”主义质疑革命乌托邦,倪焕之也因此死得不明不白。金佩璋突然的觉醒更像是脱去了过去的个性,心甘情愿被集体洪流无情吞没,盤儿几乎一夜间失去了双亲。看似是个体觉醒,实为个性沉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